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围绕“一主三片区、两廊三带”空间发展格局,强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整体设计,完成城东片区连片开发方案编制,加快全域旅游总规编制,建成国土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紧盯人民城市建设滚动项目库,完成县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23个绿化地块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聚力打通对外通达“大动脉”,完成G318南青线升级改造一期工程、G205快速通道大中修工程,启动S339(三荻路)改造提升工程。更加畅通城乡路网“微循环”,建成奎湖路、惠民北路延伸段等道路,实施“四好农村路”233公里。聚焦群众关注,启动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建成城东大货车停车场,加快建设城南山地生态公园。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青弋江(青安江)、漳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资福河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立足“一镇一业一院一头部一基地”的发展思路,推进紫云英小镇、云菇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全产业链发展“南陵大米”,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业品牌。聚焦农村电商提质发展,全面畅通三级物流体系,助力农产品上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16个美丽乡村点。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作用,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土地增减挂钩1100亩、占补平衡36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持续加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文明乡风建设,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筹建县乡村振兴投资发展集团。
五、创新社会治理,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力。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擦亮生态底色、文明底色、平安底色,打造环境优美、共治共享的幸福南陵。
聚力优化生态环境。强化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持续开展尾矿库环境治理及土壤修复工程,关闭和修复矿山3座。巩固“清三河、治六水”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成效,实施市桥河、古亭河、洪湖水系整治工程。坚持常态化联合执法,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扎实开展奎湖湿地、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开展许镇联圩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攻坚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标对表、销号清零。筹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展示馆。
高标推进创城行动。实施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努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和顺社区、阳光社区等城市易涝点专项整治,探索“厂网河湖岸泵”一体化治水模式,畅通城市水循环。打造基层治理、交通出行、应急安全等城市应用场景。持续开展农贸市场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建设环城东路农贸市场,形成县城区东西南北中便民市场格局。做实城市网格化管理,实施门前包保责任制,大力整治临街乱建、占道经营、露天烧烤油烟等文明乱象。
全力守护平安南陵。严格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推进目标人群疫苗接种,构筑全民免疫屏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效,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底线。建立健全城市生命线监测体系,建成县应急、消防救援、气象防灾减灾协同指挥中心,建设城东消防站及综合救援训练基地。切实发挥事中事后监管平台作用,逐步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格履行信访工作量化问责程序,建成县级矛盾调解中心,围绕“控增量、减存量”,切实抓好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工作,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增进民生福祉,汇聚高质量发展向心力。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健全保障体系提升“幸福指数”。计划投入10.21亿元,实施好30项民生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800人次以上,城镇新增就业7700人以上。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实施大小王家花园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程。精准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救助制度,扩大第三代社保卡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切实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深化殡葬改革,加快小花山墓区改造提升,实现城乡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服务指数”。建成家发中学新校区、籍山中心小学城南校区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3所公办幼儿园。加快芜职院智能物流产业学院建设,做大做强芜湖科技工程学校。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聚焦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全面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启动智慧养老守护中心建设,引育卫生人才40名。厚植文化底蕴,启动大工山铜矿遗址公园建设,打造“黉塘书院”“霭里乡阅空间”等一批城乡阅读空间特色品牌。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快城东小型体育场、游泳馆、镇级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县城区“10-15分钟健身圈”。认真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不断加强双拥共建工作。持续做好供销、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对台、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残疾人、老龄事业等工作。
创新社区服务提升“和谐指数”。坚持互补、齐备、平衡原则,完善菜市场、幼儿园、文体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社区“15分钟综合生活服务圈”。加快社区中心、睦邻中心“两级中心”建设,以“社区治理学院”为载体,创设“三治融合”“三社联动”等公益创投项目,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建成企业创智中心,加快建设“双创社区”,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务服务和集约便利的生活配套,构建创业创新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