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五年历程令人难忘,五年成绩成之惟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总揽全局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向驻定部队、公安干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定远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部门、各位客商、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总纲领、总遵循,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省委省政府有部署、市委市政府有要求、定远见行动;任何时候都必须凝心聚力抓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突破瓶颈,以改革开放增动力,以科技创新增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任何时候都必须真抓实干强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和钉钉子的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任何时候都必须人民至上守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指数换取满意指数,以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深度融入不够,产业集聚仍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补齐民生短板任务还十分艰巨;生态环保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信访突出问题仍需妥善化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少数干部工作标杆不高、担当不足、投入不够、能力不强,与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和挑战,全力以赴改进提升,绝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是定远厚积薄发、追赶跨越的黄金五年,有风险、有挑战、更有希望,有压力、有潜力、更有动力,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省委“推进‘四化同步’打造‘一极四区’”、市委“实现‘五个前列’‘五个更大’”工作思路为遵循,全面落实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高水平建设“两地两区”中展现更大作为。
围绕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十四五”规划,实现“552”发展目标。到2026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年均增长14.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9000元、37000元以上,建成实力定远、活力定远、美丽定远、文明定远、幸福定远。
聚焦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产业集聚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体量双提升。集群化发展工业。紧盯主导产业,坚持龙头带动、平台集聚,抓好“链式招商”,引进更多关联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力争到2026年,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8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翻一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品牌化发展农业。落实国家优质粮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深化数字赋农,加快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区块链+智慧农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定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6年,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00家以上,品牌价值超15亿元。融合化发展服务业。依托环城、江巷湖、风景道三大板块,在文旅产业上蓄势突围,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培育提升现代物流、健康体育、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二)以协调发展为导向,推动城乡建设品质与实力双提升。坚持“四化同步”,抓好城乡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划布局,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高质量建设城市。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十大工程”,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转变开发建设方式,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全方位振兴乡村。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抓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涉农改革,完善乡村治理,建成43个省级中心村。一体化赋能城乡。多元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推动更多资源资本注入乡村,加速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业态融合协同,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城乡新格局。
(三)以开放共赢为路径,推动区域融合深度与广度双提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振兴等多重战略机遇,用足用活滁宁对口帮扶、合肥都市圈实施意见、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红利,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对接通道。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合新高铁、窑河复航、淮扬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类项目建设,构建立体式交通网络。强化产业联动。优化园区发展格局,系统打造营商环境品牌,推动与南京、苏州等园区合作共建,以更大空间、更优服务、更高效率,参与全域产业分工协作。加强人才交流。推进与长三角区域人才政策协同,围绕“八大产业链”打造“八大人才链”,谋划打造特色人才功能区,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培育各类人才5000人。深化服务共享。建立健全与沪苏浙等地对标对接机制,推动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民生服务领域共建共享、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