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深层次优化发展环境,着力释放市场主体新活力。统筹重点领域改革,提升为企服务温度,促进要素加速集聚、资源高效利用,激发巢湖发展的最大潜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便民为民服务中心,提高获得用电用水用气等政务服务便利度,探索企业开工证照“多证齐发”模式。拓展“数字+政务服务”深度广度,推广应用“皖事通办”平台、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健全“四送一服”常态化机制,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最大程度为企纾困、助企发展。坚持“顶格战法”,在巢涉企服务直通政府,依法依规直接给出答案,让理解、尊重、支持企业家成为价值坐标。增强金融服务能力。落实“税融通”“续贷过桥”“信易贷”等金融政策,做优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扩大天使基金、兴泰徽元基金规模,争取亚行绿色发展基金落地巢湖,促成利安科技、宝玛克科技股权投资。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做好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培育,推动8家上市后备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力争新三板挂牌企业、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取得突破,支持富煌三珍等企业启动上市前期准备工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市属国企经营绩效管理、监管机制体制和薪酬制度,高效处置、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方式和监管模式。优化大建设工作顶层设计,加快项目建设。
(四)更强决心践行“两山”理念,着力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污染排放的“减法”、环境改善的“加法”,让绿色成为美丽巢湖最靓丽的标识。深度着力“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实现PM2.5和PM10浓度“双控双减”,提升优良天数比率。加强入河排污监管、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清四乱”,实施蓝藻水华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实现纳入考核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创建下汤水库省级幸福河湖。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推进大千寺石料厂等18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危废规范处置率100%。从严落实环境监督长制度,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坚守绿水青山生态本色。持续发力“护”。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2个,推进柘皋河、抱书河、双桥河、兆河、滁河流域治理,完成半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双桥河区域初期雨水调蓄工程。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水稻绿色种植、烔炀河流域氮磷控制示范工程,实现一级保护区化肥农药“负增长”。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推进半岛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全面用力“转”。引导水泥建材、冶炼铸造和电力等行业节能改造,落实“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进省市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创建,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节水型单位和节约型机关,培育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示范典型。
(五)更高水平加强城市建管,着力标树文明城市新形象。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用工匠精神建设城市,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让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坚持科学规划优布局。推动《巢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初步划定“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夏阁园区拓展、黄麓镇全域土地整治、卧牛山公园周边区域环境整治等10个地块16万平方米房屋征收,收储8个地块约1400亩土地。坚持高标建设提品质。加快建设长江供水工程、夏阁河路(涉铁段)、烔炀大道(涉铁段)。续建安置点项目33个,建设“和美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农贸市场、天河邻里中心。开工建设龟山路延伸段、水上公园路道路整治建设工程。实施丁岗河、青浦葛片区、亚父园区水环境提升工程。新建和提升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坚持精细管理固成果。改造升级数字城管平台、智能交通设施,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项目,完成5G站点建设任务。实施垃圾焚烧发电、万山存量垃圾处置项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闭环管理。深化违法建设排查整治,实现减存量、零增量。提升城区小街巷环境,开展农贸市场、电动车遮阳棚、文明养犬等专项整治,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六)更广领域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强村富民新境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高效。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粮食产量稳定在42.5万吨以上。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现生猪、蔬菜稳产保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三品一标”8个。围绕优质稻米等优势农产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8亿元。打响湖光山色品牌,做特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建设3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建设任务。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促进厕所管护“一站两体系”常态化运行。完成农村道路养护工程126.4公里,建设栏杆集、槐林、烔炀综合运输服务站及苏湾、夏阁、庙岗公交首末站。落实“田长制”,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续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推进“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工程。加快交邮结合、快递进村,支持供销社、快递企业发展乡村物流。推动农民富裕富足。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健全分层分类帮扶和持续稳定增收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探索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加强与安农大、省农科院合作,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党建引领百企兴百村”行动,完成集体经济强村培育任务。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