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8日)

  ——2025年1月8日在济南市槐荫区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槐荫区区长 刘敬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标准落实“125510”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抓项目强产业深化落实年”,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全力争当“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排头兵,槐荫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凝心聚力稳经济、促提质,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区经济稳中求进的基础更牢,以进促稳的势头更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6%左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8亿元。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亿元,新登记经营主体20372户,圆满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我区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进步县。

  (二)凝心聚力抓项目、育动能,高质量发展潜能更加突出。

  项目推进成果丰硕。坚持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总投资3150亿元的196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4个省级、30个市级、106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远洋广场、均和云谷三期、医学中心污水处理厂等33个项目竣工交付,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中交创芯智谷、腊山河西路北延等89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仅用6个月实现主体封顶,泰热入济项目(槐荫段)主干线全面贯通,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协同发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要素保障坚实有力。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争取专项债券额度70亿元。推进土地要素保障,完成征收拆迁1297户、79.2万平方米,全年供地1989亩。圆满完成开埠博物馆项目征收,为保护提升百年商埠历史文化区提供有力支撑。全力破解项目制约难题,国大太阳都市广场、口腔医学院等历史遗留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齐鲁黄河大桥全线通车,绘就一幅“一桥飞架南北,展臂揽河入槐”的生动画卷。

  招强引优成效显著。围绕“342”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招商机制。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省会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瞄准产业链头部企业、关键配套企业,举办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发布会、2024槐荫区高质量招强引优项目推介会等精准招商活动60场。成功对接中核粒子山东精放装备产业基地、上药(山东)医疗器械等项目283个,落地项目119个、总投资136.7亿元。

  (三)凝心聚力强产业、优结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备。

  医养健康垒石筑基。齐鲁医院建院百年以来第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主体封顶,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重离子中心病房区、医疗健康科技创新产业园二期等36个项目加速推进。医学中心片区累计开工项目62个、总开工面积861万平方米,一座充满活力的医学新城正拔节生长。

  先进材料加力提速。天岳先进发布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材料,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等7项科技项目获评全省重大创新工程。开辟先进材料“基金+项目资源”招商新路径,组建“基金联盟”,实现晶芯半导体项目基金“首投”。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鲲鹏计算机、用新电子等17个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

  智能制造提质赋能。实施制造业优化升级行动,正泰恒综合加工中心、二机床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中车山东机车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金恒丰获评济南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0家、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69家。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天岳先进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九阳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力冠微电子等5家企业获批省级“晨星工厂”。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69%,位居全市前列。

  消费市场供需两旺。商圈经济亮点纷呈,华联、和谐广场、弘阳广场、宜家、麦德龙人气满满,龙湖西城天街封顶,山东首座银泰百货加速建设。持续举办“惠民车展”,特斯拉、华为、腾势、小米等知名车企在“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集聚,汽车消费在全市占比近半,“要买车,到槐荫”品牌越来越响。夜间经济点燃“烟火气”,举办“约惠槐荫·越夜越美丽”系列活动100余场,消费“向西”、生活“向好”的态势愈发显著。

  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启动“中央文化区”建设,保利剧院公司成功落地,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在我区开幕,“一院四馆”成为文艺顶流打卡地。开展“最槐荫”系列文旅活动620场,方特景区两次荣登央视新闻,印象济南成为山东省首个国家级“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海那城景区获评山东省旅游休闲街区。全区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915.1万人次,实现营收17.5亿元。我区获评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文旅产业繁荣、文化活动丰富的图景更加生动。

  会展经济活力迸发。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全国书博会、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等重要展会85场,总展览面积突破170万平方米,实现“展、节、会、演、赛”协同发展,获评2024中国会展品牌场馆。启动建设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全面提升大型展会承接能力。探索“会展+”创新发展之路,成立全市首个“会议酒店联盟”,全年承接各类学会年会530场,直接拉动消费5000余万元。

  (四)凝心聚力促创新、兴教育,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创新驱动发展强劲。高端创新平台加速集聚。新建(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新增备案市级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落地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建成运营,全区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达到158家。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3家,科技型中小入库企业突破5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6%。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区技术合同登记完成460项,科创向“新”迈进的动能愈发强劲。

  教育提质卓有成效。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建成润新学校等教育设施8处,新增学位1.1万个。实施教师梯次培养计划,新招聘教师188人,全区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达到240人。优质均衡教育全面推进。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全区合作办学学校达到14所。成立12个幼教集团和1个合作办园幼教联盟,圆满完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验收工作。中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济南理工学校与比亚迪、京东等3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荣获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全国团体一等奖。我区获评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区等荣誉,“教育兴”成为槐荫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人才优势厚积薄发。人才引育持续强化。新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60人,新引进博士154人、青年人才1.2万人,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2.6万人,获评济南市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服务供给持续丰富。出台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实施细则,构建“校友经济”体系,打造青创齐鲁大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人才生态持续优化。构建全省首家“行业协会学会集聚区”,成功引进省级疼痛医学会、针灸学会落户。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策划“海右人才节”系列活动29场,用心打造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梦想之城”。

  (五)凝心聚力提品质、促转型,高质量发展环境更加靓丽。

  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城市更新开启新篇章。加快建设8个城市更新项目。槐苑文化体育公园全面开工,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提升公园绿地、体育场、智慧停车场和商业设施,致力于打造济南西部首座运动城市综合体。市立五院轨道交通TOD综合体项目加速推进,即将成为全市首个集轨道交通、公交首末站、居住、商务、消费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城市新地标”。城中村改造迈出新步伐。加力实施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时隔七年再次启动整村拆迁,东吴家堡、南吴家堡、南沙王庄三村整合城中村改造项目仅用20天完成签约95%,安置房顺利开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展现新面貌。推进93个老旧小区、682栋楼改造提升,惠及居民3.2万户,为既有建筑加装住宅电梯37部,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便利。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推出全市首个临时便民疏导点设置指导意见,实现规范管理与便民服务“双赢”。完成29条支路街巷环境卫生提升,建成一批特色美丽街巷,全市支路街巷精细化管理现场会在我区召开。

  和美乡村焕发活力。学用“千万工程”迈出坚实步伐。深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和美乡村建设,“河创田园”示范区入选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乡村单元规划经验在全国推广。重要农产品保供责任更加稳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农技人员帮包、农田统防统控实现全覆盖。打造水稻良种繁育、智慧渔业等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省级生态农场等科研示范基地13个。“槐乡厚礼”亮相全国进出口博览会,荣获全国首届县域品牌擂台赛20强。创新“一包四访多联共融”服务机制,新增优质农业企业7家。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提升。全域推进“三变”改革,盘活资产、资源,构建“共创共富”增收机制,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75%。

  生态优势不断放大。全力抓好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环境空气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6%,省控以上考核河流(断面)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土壤质量保持安全稳定。建成张庄机场文化公园等高品质公园游园5处,增设花境和小微景观40处,连续两年举办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比赛,生态文明深度融合,让槐荫更添魅力。

  (六)凝心聚力惠民生、谋福祉,高质量发展保障更加全面。

  公共服务供给更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落实“宜商槐荫”十八条措施,常态化举办政企沟通圆桌会、优化营商环境对接会。创新打造“企业大事一体办”应用场景12个,黄河流域、京沪高铁沿线101个地区的签约事项可“在槐通办”,实现审批服务一次办成、一办就成。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全年举行文化惠民活动570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1200次,放映公益电影1236场次。央视《唐宋八大家》在我区取景,李苦禅诞辰125周年艺术展在我区举办,全区1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山东省“一级”等次。群众体育不断发展。高标准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工作,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承办《蛋仔派对》全国首届高校联赛大区总决赛、超梦天团青少年国际街舞大赛,开展多层次群众赛事活动500余场,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全民健身格局。

  民生保障底线更牢。20件重点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民生支出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1.8%。就业优先加快实施。推进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1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完成全年指标的147.8%,印象济南·泉世界入选首批省级创业街区名单,我区获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10强城区。医疗事业日臻完善。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7.4%。推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开展社区门诊延时服务,持续提升群众就医便利度。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推进“心电一张网”建设,开展中风识别行动,构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体系,打造群众家门口有温度的医疗服务。重点群体关怀暖心。实施“情系桑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规范提升长者助餐站点39处。启动“薪槐未来”困境儿童关爱工程,建成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探索社区嵌入式托育园模式,备案托育机构33家,提供托位3000余个,全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安全大局基础更稳。坚决捍卫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纵深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全年命案“零发生”。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九大行动”。矛盾调解工作和谐有力,区法院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全国住建领域民事纠纷诉调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同时,双拥、慈善、红十字、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国防动员、东西部协作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七)凝心聚力强作风、树形象,高质量发展内核更加有力。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强化思想引领,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政府系统走深走实,真正将学习贯彻成效转化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槐荫实践。

  全力构建法治政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持续优化府院府检联动机制,大力推进街道行政执法权赋权试点,切实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全区政府法律顾问聘任、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实现全覆盖。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485件,办复率达到100%。持续做好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万条。

  全速提升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推动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和审计监督整改全部到位。倡树实干实绩的工作导向,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在全区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2024年全区各项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创新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槐荫建设发展的各级单位、广大企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有: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不够有力,优质项目储备仍有欠缺,新动能引领作用亟需增强;部分市场主体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企稳回升的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环境改善成果仍需下大力气巩固,民生保障水平仍需加力提高,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干部作风和能力水平仍需不断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以更严作风、更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235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