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在吉州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罗青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做强做旺中心城区为统领,打好打赢“十大攻坚战”,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吉州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稳中求进、加压奋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0.6%,经济总量保持全省前30并有望实现进位。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发展答卷。
一年来,我们大抓工业、大干项目,产业发展积厚成势。伊戈尔、振邦、祺利、固电等重大项目接续投产,大族安莱、华芯微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实现“双优”项目、3C终端项目、终端设备制造项目招引落地“三大突破”。江铜江缆全省首条500千伏超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投产,工业投资增长23%,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增长9.8%。工业强区的持续推进,让我们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一年来,我们做旺城区、做热景区,魅力吉州愈发出彩。圆满承办全国革命老区羽毛球邀请赛、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年会、中国“两山”学院年会、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江西优质食材厨王争霸赛、庐陵文化生态旅游节吉言吉艺吉宴等重大活动,央视《三餐四季》寻味而至,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进,新增常住人口1.8万人,吉州区吸引力、服务力、带动力越来越强。
一年来,我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年初确定的12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一老一小幸福院”实现镇域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率100%,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低保补差水平全市最高、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1.2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市第一。持续深化“看病一件事”改革,白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阳光分班”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础更牢。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好学、就好医。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抓了六个方面:
(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年”活动,争取各类资金30亿元,中心城区雨污管网改造、金樟职教园等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6%。推动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争取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500万元,发放消费券350万元。打好文旅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攻坚战,长塘思倍得小镇、樟山杉塰露营基地新晋网红打卡点,钓源古村、田侯路历史文化街区连续2年入选全国旅游产品创意案例,钓源古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名景区,田侯路历史文化街区获评省级高品质美食街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4.5%、22.4%。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强化“双百”攻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攻坚战,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入规工业企业20家,预计“1+3”主导产业营收全部增长14%以上,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24%以上,工业园区获评省级绿色园区。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企业诊断全覆盖,完成转型50家、国家级贯标认证7家,入选省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好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完成吉州港码头产业园、砂石码头建设和石溪头码头提升改造,水运货运量超11万吨,集装箱运输量占全市60%。打好农业“三化”提升攻坚战,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新增“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经营主体5家、共31家,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家、共13家,年营收超10亿元农业企业、“赣鄱正品”品牌认定同步实现“零的突破”,33款农产品入驻高端商超餐企,食滋源食品、红托竹荪、井冈蜜柚首次走出国门。扎实做好“个转企、小升规”“抓投产、促达产”等工作,新增入规入统“五上”企业92家。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打好重点改革突破攻坚战,顺利完成机构改革,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园区绩效管理改革列入中组部试点。深化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5个点分别接受全国、全省现场会示范观摩,34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运行,解决企业问题872个。社会救助信用承诺“双轨制”等5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3个,其中“双优”项目1个、优强项目14个,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引进项目8个。打好招才引智人才集聚攻坚战,“吉”聚青优品牌荣获全国表扬特色项目,建立科创人才飞地2个,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链团队3个,刚柔并济引进博士研究生32人,教育医疗“双引双培”高层次人才11人。深化研发投入和创新平台攻坚行动,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2023年度研发投入强度1.78%,增幅21.9%、全市第一,国家级大叶蕹菜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华立源获得全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铜江缆获得全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好做强做旺中心城区攻坚战,祥云大道正式通车,城北综合服务中心、城市暖心书房等项目建成投用,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顺利复工建设,北门医院家属楼等危旧房和大校场拆迁地块房屋全面拆除。完成19宗闲置地块微更新,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00套、停车位268个、口袋公园5处,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庐陵县学“运营前置”模式、星港澳园“政府+企业+居民”资金共担机制,入选全省城市更新行动经验做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加快建设,39个新农村建设点、15个“三线”整治点基本完成,新改建农村公厕45座,获评全省农村“三线”整治试点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等次,长塘镇获评全省首批美丽乡镇示范镇。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超25万元。
(五)系统推进生态治理。扎实开展“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混凝土搅拌站搬迁整治、螺湖水系水质整治实现销号,4座历史遗留矿山完成生态修复,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走在省市前列,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8.4%,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四通四及时”生态治理经验做法纳入美丽江西建设典型案例。松材线虫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古树名木“防灾+救护”双重保障模式全省推广。区行政中心列入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交流。深入打好“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生态古村绿色转型案例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新赣江药业获得全省首张化学药品碳标签证书,中国“两山”学院赣江分院暨吉州“两山”学院揭牌成立,区“两山”公司总资产54亿元、营收2.3亿元,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六)用情用力改善民生。打好重点民生品质提升攻坚战,建成“5+2”就业之家135个,新增城镇就业545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吉安“庐陵嫂”入选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新建社区嵌入式养老院2家,每千人口托位数5.9个、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8个。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级评估,获评全省科学教育实验区、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达到国家优秀标准。持续深化“一格八员、一网三色”基层治理,稳妥有序推进根治欠薪、涉众金融、问题楼盘、政府债务等风险防范化解,北门街道获评新时代“枫桥经验”江西实践先进单位。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和“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整治,统筹抓好信访维稳、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食品安全等工作,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部门满意度“双提升、同进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同时,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民宗、外侨、对台、供销、史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知联会,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科协、文联、社科联、残联、侨联、红十字会、法学会为服务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断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巩固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办结人大代表建议92件、政协提案84件,满意率100%。深入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打好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攻坚战,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文件、会议数量分别减少11%、8.8%。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出台《吉州区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若干措施》,区本级一般性支出压减11.5%。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取得扎实成效,政府系统干部作风、执行落实能力不断提升,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星光不负赶路人,激流眷顾奋楫者。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有力监督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拼搏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区单位、对口支援单位,向驻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吉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主要是:中心城区首位度不明显;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创新不足;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一些市场主体经营较为困难,民间投资意愿和活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基层治理还有短板,防范化解风险压力不小;部分干部能力作风还有不足,执行力、创造力较弱,打开工作局面、破解难题本领不强。我们将直面问题,全力应对,逐项解决,决不辜负全区人民期待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