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6日在西湖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上
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杨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西湖发展极具压力、极富挑战、极为不凡的一年。一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聚焦西湖“三区”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知重负重、担责尽责,敢为善为、求实落实,保持了经济增长的“稳”,放大了产业发展的“势”,托住了民生安全的“底”,以接续奋斗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答卷。
(一)一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勇争先、善作为,拼出了更具竞争力的经济能级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竞争力更受认可。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获评“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全国市辖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百强区”“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指标稳中向好。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5.1%,税占比69.8%;地区生产总值800.08亿元,同比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2%左右。产业持续提质。实现全口径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金融业增加值109.12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实现数字经济营业收入12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6.5%左右。
二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项目建设成效实。总投资1226.3亿元的111个重点推进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3亿元,占全区固投总量的97%,实现入统率100%。全年争取各类上级奖补资金4.8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0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04亿元,超长期国债3.05亿元,保障重点项目18个。资金保障力度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举办“政银企”专题产融对接会20场,创新推出“楼宇更新贷”“养老集群贷”1等全省首创金融产品,驻区金融机构年贷款投放额达到2654.25亿元,发放财园信贷通等政策性贷款3.42亿元。产业创新步伐快。依托“一园六部”数字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地理空间规划、低空经济等特色行业,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79家,入驻企业196家。现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236家,同比新增47家。现有商贸业数字企业198家,全年预计实现网络零售额90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65.6%;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80项。
三是产业活力充分迸发。数字赋能促融合。积极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2,预计全年“上云上平台”企业2600余家。电信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等11个项目入选全省第三批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万寿宫、绳金塔等景区实现智慧旅游监管,八一起义纪念馆首创灯光秀“光影八一”讲好红色故事。率先建成楼宇经济数字平台,实现信息一屏展现、招商一键服务。楼宇集聚有特色。推动实施楼宇经济填满填好工程,完成5栋楼宇更新改造,培育创意设计、信息技术等特色楼宇13栋,新增亿元楼宇1栋,楼宇企业总数达6694家,103栋5000平方米以上楼宇入驻率83.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获评“全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消费拓展助扩容。开展“乐购西湖”系列消费活动100余场,区级累计发放消费券900万元,带动相关消费近40亿元,惠及消费群体26万人次。举办首届“八一精英汇”文旅经贸节,全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达250亿元以上。文旅品牌持续出圈出彩,绳金塔景区成为全区第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位10个,提升了社区消费便利度。
(二)一年来,面对竞相发展挑战,深改革、扩开放,打造了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一是改革效能更加强劲。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改革,西湖城投完成集团化改革,经营业务涵盖开发建设、服务运营、产业投资3大板块,年营业收入达7.7亿元,同比增长68.8%。出台农村集体“三资”3管理办法,有效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预计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9.6%。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全省首创危旧房“综合保险+动态监测”4治理新模式,覆盖4.8万户居民,作为全国唯一县区代表在住建部“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培训班作交流发言,得到住建部倪虹部长批示肯定。建立完善街道议事代表会制度,票选实施32项民生事项。持续完善“幸福圆桌会”议事机制,全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14个。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创新建成集金融、法律、维权、知识产权四类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区级市民中心“企业之家”,成功迎接2024年全国政务服务现场会现场观摩,入选2024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植入“叮叮抢单”服务模式5,市民中心综窗改革后办事窗口由37个压缩为10个,梳理完善区级“高效办成一件事”6清单27件。
二是开放势能更加彰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校友经济促进会,通过“三友”招商、协会招商等方式,全年签约招商项目236个,协议投资总额296亿元,投产项目210个,投产率79.8%。录入市动态库项目66个,签约金额85亿元,全市第二;认定高品质服务业项目18个,全市第二。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承办全省第二届老字号嘉年华、第三届“美食洪城”厨艺大赛等商贸活动,累计吸引132家企业在区参展,进一步扩大商贸影响力。组织22家企业参加消博会、广交会等大型展会,积极推广外贸品牌。深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百场校招”活动270次,设立“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12个,达成就业意向7138人次。深化跨区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南昌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与抚州临川区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友好城区交流合作机制,派出多批年轻干部前往杭州西湖区和成都青羊区、金牛区跟班学习,吸收外地改革创新先进经验。
三是惠企赋能更加高效。企业培育服务到位。新增上报审核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完成“个转企”87户、“企升规”138家,首页科技成为全省唯二的年内挂牌新三板企业,5家企业申报省重点拟上市后备库。全面完成“五经普”相关工作,共普查登记法人及产活单位1.8万户,是“四经普”的1.8倍;全区经营主体突破10万户,新设立1.9万户;1-11月“五上单位”7在库2626家,数量全市第一。政策兑现落实到位。全年拨付各级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912万元,实现应兑尽兑。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兑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平台等科技奖励370万元。企业诉求保障到位。全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026件。成立西湖区中小企业服务联盟,组织16家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30项服务清单。成立企业权益保护工作专班,依法打击侵害企业违法犯罪行为。
(三)一年来,面对城市建管要求,强功能、优品质,塑造了更具承载力的城市环境
一是城市更新展现新风貌。土地利用高效有序。完成4宗154.1亩土地出让,出让金总额14.8亿元,占市本级出让金总额的1/3以上。启动万福寺8号地块、八一大道221、223号及东侧地块征迁,顺利完成市一建、市二看及周边地块征迁。超额消化批而未用土地326亩,批而未供土地184.7亩,完成率全市综合排名第一。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实施渔业村等7个城中村改造,惠及居民1759户。完成金辉家园等5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64万户。全面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C级危房302栋、D级危房171栋、建筑外立面隐患421处。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打通2条断头路,万店路为2024年全市首个完工的“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项目。完成园常寺路、都司前路人行道改造,船山路、赣通路管线下地示范道路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3台,数量全市第一。推动101栋商务楼宇和102个住宅小区错峰共享停车位8809个。通过新建17处停车场、改造281处道路退让红线范围内停车设施等举措,新增停车泊位2.1万个。
二是城市管理呈现新气象。管理成效更亮眼。持续深化“百街市、千路巷”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六大专项”行动8,在全市两次创建巡看亮点工作中均列第一,获评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县区。区城管执法大队获评全省城管执法队伍巩固深化“强转树”专项行动表现突出单位。改造措施更有力。实施路灯亮化工程,维修路灯4353盏,修复线缆故障2076处。大力开展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违规充电专项整治,新建、改建集中停放场所795个,对9657个单元楼道加装停放隔离设施。深入实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推动547家企业完成“瓶改管”“气改电”,改造25处22.46公里管道燃气设施。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君领朝阳、南烟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持续深化餐饮油烟监管治服一体化建设,新增100个餐饮油烟监管点位。完成41座桥梁检测,修复3600余处道路地下空洞隐患。服务保障更全面。鸥鹏湾、南浦锦城1348套“保交房”顺利交付,成功解决年代星辰、新力榕园项目“办证难”问题。开展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治理,组建专业化保洁队伍,单独成立综合执法队,完成周边3条道路强弱电下地。引导社会投资1170万元,新建、改建3处农贸市场,九洲农贸市场获评四星级。
三是生态治理实现新成效。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年PM2.5浓度同比改善6.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4.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两个省考断面持续达到Ⅱ类水质,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发出全省首份水资源司法保护令,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河排口“哨兵”智能在线监测平台建设,西湖生态环境局获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生态底色持续擦亮。建成站前西路、金盘东路等5处口袋公园,桃花南路6.6公里“绿色生态廊道”。打造抚生北路、抚生南路彩化示范道路,万达广场、盈石广场“席地而坐”示范点9。实施朝阳中央公园提质升级,九洲高架桥下空间整治,城区面貌增绿添彩。整改质效持续巩固。高度重视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完成1175个排水单元改造任务。有序推进南桃花河水环境提升一期工程、西桃花河水体清淤活化工程、朝阳二号电排站新建及附属工程,完成孺子亭公园西湖水质提升项目。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35件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34件。
(四)一年来,面对百姓美好向往,顺民意、办实事,交出了更具向心力的民生答卷
一是获得感更具成色。就创帮扶有热情。建成26个“5+2就业之家”10,为2640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44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65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06人,扶持创业642人次。保障扩面见真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发放社保补贴745万元,资助6524名困难群众参保。落实医疗救助资金1153.64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发放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5920万元,总金额位居全省之首。有力保障各项军人优抚补贴资金4100万元、高龄补贴资金2283万元。托底救助显温情。救助保障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3094人,发放各类救助保障金3683万元。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12套,落实公共住房租赁补贴2781万元。发放奖教奖学助学基金148.6万元,惠及1118名师生。
二是幸福感更加充盈。教育品质不断升级。新建的8所学校、幼儿园顺利开班办学,新增学位8160个,园位1620个,顺利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督导评估。获评全省全民终身学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试验区。完成18栋校舍维修加固工程、24所学校直饮水系统建设、1089间教室采光照明改造,8640套可躺式课桌椅投入使用。已建成托位2040个,普惠托位占比95%,7家托育中心获评省、市级示范托育机构,区卫健委获评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康养服务水平更高。推进全省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全区25家基层医疗机构省智医系统接入率、使用率均达100%。热敏灸小镇建设项目完成省级验收,“王阿婆”儿科特色疗法11入选全省中医药特色疗法。由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全省代表队,荣获全国地方病防治技术竞赛团体二等奖、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一般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新增4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成817户适老化改造、惠及1200多名老年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食堂服务覆盖率全市第一。多彩文体百花齐放。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16处。“印象西湖”34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全面完工,再现城市文脉。开设公益文化培训课程41项,组织非遗展演、百姓大舞台等文化下基层活动222场,吸引达百万人次群众参与。完成4700余名学生免费游泳培训。承办、举办“英雄城杯”全国青少年足球精英挑战赛等25项大型赛事,在南昌国际龙舟赛、全省游泳锦标赛等多项体育赛事中勇夺桂冠。
三是安全感更可持续。公共治安持续向好。电诈发案数连续4年保持下降,损失数下降47.5%,警情数量全市主城区最低;刑事警情连续10年保持下降,黄赌警情降幅全市第一,侦办的一起走私毒品案入选最高院十件典型案例,全省唯一。绳金塔派出所、广润门派出所、出入境综合服务大厅完成改造搬迁。新建成智慧平安小区59个,实现全覆盖。公平正义可感可及。完成10个街道综治中心改造升级,全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81件,区司法局荣获“全国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劳动仲裁案结案率100%,为劳动者追回工资2843万元。处置消费投诉2.4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76万元。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分子7人,有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深入开展“尊崇服务年”活动,以全市县区第一的成绩完成省级双拥模范区评选,成功实现“十连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公众安全保障有力。纵深推进“三品一特”12安全监管,获评全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区),全市唯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动火作业、城镇燃气等13项专项整治,累计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2.9万余处。配齐街道气象预警系统,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不断完善。解决康桥绿城等7个小区室内消防栓无水问题,全区火灾起数和财产损失实现双下降。实施物业服务扩面培优行动,评定“红榜”物业企业22家。
(五)一年来,面对艰巨繁重任务,转作风、提效能,树立了更具战斗力的政府形象
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政府自身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区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区政府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45次。坚决抓好省委巡视、市委棚改和土储领域巡察、区委巡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严格按照标准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把依法行政贯穿始终。区政府常务会全年集体学法24次,完善尊法学法机制,形成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28个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自觉接受全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专项工作监督评议,持续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依法依规完成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完成7件市级、10件区级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112件区人大代表建议、111件区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三是把转变作风融入日常。积极响应全省“大抓落实年”号召,将作风建设作为政府“抓落实”的重要保障。紧密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退回违规收取的群众财物190余万元,推动各村集体资产止损挽损1600余万元。坚持办好11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推动解决“停车难”“入学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区纪委监委移交线索48条,建章立制50余项,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整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持续性精文简会。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协调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对台事务、档案、史志、青少年、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爱国卫生、红十字、慈善、民族宗教、科学普及、外事、侨务、社区教育、粮食安全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不忘嘱托、砥砺前行,坚持把大事办好、好事办实、难事办成,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驻区部队、辖区各单位以及离退休老同志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西湖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西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居安思危,方能行稳致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西湖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够突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功能仍有短板,民生改善仍有差距,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将毫不回避、扛起责任,积极应对,认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