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2月19日在嘉善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嘉善县县长 张锡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攻坚之年,也是嘉善新一轮示范点和新三年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等决策部署,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持续实施招商大突破年、项目大攻坚年、营商大提优年“三个年”行动,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地区生产总值958.3亿元,增长6.2%、列全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7%、列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13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2%、4.8%。实现市对县综合考核“八连优”。一年来的工作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建好“双示范”,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示范点建设成果突出。深入推进示范点“11020”工作体系,《新发展阶段浙江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百项任务推进有力,持续擦亮示范点建设10张金名片,扎实开展示范点建设中期评估。中区办、国家发改委、省政府在嘉善举办浙江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工作现场会,13条示范点建设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公开发文推广。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新承担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4项,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以数字化推动一体化”改革、健康嘉善经验做法获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养老服务集成改革等9项经验获《浙里改》《竞跑者》推广。
示范区建设亮点纷呈。大力推进祥符荡创新中心新三年建设,浙大二院嘉兴医院、长三角智慧绿洲一期等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方厅水院主馆结顶,数慧云巷正式开园。高效运作科创载体,新增合作经费超1.8亿元,集聚研发人才超1100人、硕博比超90%。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参与共建全省重点实验室3家。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上大研究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材料装配的轻型战车“闪刃”首次亮相珠海航展。举办首届科产联动大会,签约创新项目20个。携手青浦、吴江新形成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18项,持续推进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二)锚定高质量,经济大县勇挑大梁
制造业聚链成群。蝉联“天工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列全省第十,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100亿元。全力打造“134”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通讯电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列全省第二,获“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财政专项激励。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234.8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光电子器件产业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2家、省级雄鹰企业1家,均实现“零的突破”。全面推进“两化”改造,实施改造项目382个,拉动技改投资71.5亿元。木业家具行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试点名单。
服务业扩容提质。大力推进“345”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签约优质项目49个,10个项目列入全省“百千万”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2家企业入选全市服务业十佳创新企业名单。全力打造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阿里巴巴智算基地、中国电信算力中心获评全省首个万卡算力集群,签约落地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项目。持续开展楼宇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培育新纳统楼宇3幢。连续六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上升至第十九位。接待游客1790.5万人次、增长26.7%,增速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其中过夜游客增长47.6%、列全省第三。成功举办“西塘汉服文化周”等活动,西塘古镇入选2024年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大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创建。
消费出口态势强劲。深化省级新型消费城市试点建设,年度评估列全省第三。在全市率先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兑付资金9586.2万元。发放各类消费券3341万元,拉动消费15.2亿元。持续做大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奥特莱斯正式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列全省第三。深入开展“千企百团”拓市场增订单行动,组织超1500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活动。设立全市首个企业涉外服务中心,新增生产型外贸出口企业129家、“浙江省出口名牌”企业4家,进出口总量突破800亿元、跃居全市第一,其中出口增长18.7%、列全市第二。发挥全市首个跨境电商“9610”跨关区转关优势,新增跨境电商企业20家,交易规模突破50亿元、规模全市最大。获批全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智能手表全球保税维修业务,完成修复货物出口12.5万台,打造外贸出口新增长点。
项目投资发力见效。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19个项目列入省“千项万亿”计划、列全市第二。省“千项万亿”、市“551X”、县“365”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60.2%、163.8%、135.3%。4个项目列入2024年需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的国家重大项目清单,3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重大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322亩、重大项目能耗指标超40万吨标煤。抢抓政策窗口期红利,争取专项债券35.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1.5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5.7亿元。
(三)塑造新优势,内生动力蓄势聚能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连续四年夺得省“科技创新鼎”、全省仅四家,创新指数列全省第五、县(市)第一。迭代升级“315”科技创新体系,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全县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7.6%、列全省第五。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选派27名科研院所人才入企担任“科技副总”,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1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86.8%、列全省第一。瑞浦兰钧长三角研究院正式启用,首批入驻科研人员近500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0.5件,连续四年列全市第一。引进青年博士99人、连续两年列全市第一,引进大学生1.8万人,青年发展型县域加快建设。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充分发挥9个全球驻点招商分局“支点”作用,签约优质项目152个、总投资534.2亿元,其中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1个、超10亿元项目8个、超亿美元项目14个,世界500强项目4个。高水平举办中国创新设计大会等推介会,承办长三角新丝路经贸合作会等活动,用好4个产业链招商专班,招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63家。把“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根植于心、见诸于行,将每年5月27日定为“善商日”,大力弘扬“坚韧创新、善行天下”的善商精神,举办2次本土企业家再投资再发展大会,签约项目98个、总投资超250亿元。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简化参与流程,4个项目获省外资招引政策激励,7个项目列入商务部重点名单,均为全市最多,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列全市第二。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落细省“民营经济32条”和《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评价保持全省第一梯队。开展“三送三提”助企增值化服务专项行动,解决企业审批、市场拓展等重点难点问题664个。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兑付惠企资金2.8亿元。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30亿元。启用新政务服务中心,集成办理事项2215项,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各类事”。全国首创环评“集成”改革,大幅简化办理流程,最快实现当日办结。用好“综合查一次”,行政检查次数下降26%。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利实现管理机构升格。县国控公司获AAA主体评级。1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均为历史首次。新增挂牌企业6家、市场主体1.1万家。
(四)聚焦高品质,县域能级稳步提升
交通框架日益完善。“三高四铁”全部进入建设周期,完成年度投资52亿元,交通强省考核列全省第三。沪昆铁路嘉善段高架改造工程、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全线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汾湖隧道盾构过半。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有序推进。沪杭高速公路嘉善联络线控制性节点开工建设,嘉善大道快速路、兴善大道快速路先开段完工。嘉兴至嘉善第三通道、平黎公路干窑立交桥正式通车,丁凝公路建成,解放路东延等加快推进,新(改)建城市道路、农村公路54.8公里。杭申线三级航道改造工程(嘉善段)七星大桥项目开工建设。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市唯一。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嘉善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城市标志性项目推进有力,幸福天地、谈公路邻里中心投用,“第一高楼”长三角金融创新中心建成,善城中心、梅花坊城市客厅二期加快推进,东门大街一期完成供地、开工准备就绪。城市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新增公共停车位943个、公共充电桩230个。新建绿道2公里,推动伍子塘、白水塘环线与丁诸航道沿线绿道实现连通,成为老百姓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有力,整治城市道路4.2公里,完成全县首次停车资源普查。创新推广“校园智慧接送系统”,高水平承办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西塘镇、姚庄镇获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
乡村振兴不断深化。蝉联“神农鼎”,连续五年获省市乡村振兴考核双优秀。持续推进浙北粮仓“核心区”建设,全年粮食总产量14.4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多田套合”率93.9%、列全市第一。高质量承办全省首届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引进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持续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路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35万人次、营业收入11.3亿元。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计划,新培育农创客290人,助推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65万元、列全市第一。
生态环境稳步向好。蝉联“大禹鼎”银鼎。全市首个地下工业污水处理厂蓉溪净水厂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嘉兴中心河拓浚及河湖连通工程一期、绿谷口门工程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其中市控及以上断面Ⅱ类水占比28.6%、列全市第一。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完成全国首例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全市首笔碳普惠交易,省“无废城市”建设星级排名列全省第八。连续两年获低碳试点县建设评估考核优秀。大力实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六大行动”。高质量通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五)走好共富路,社会事业进中提质
社会保障精准有力。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全国试点为抓手,持续推动高质量就业体系建设,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帮扶再就业1.2万人次,实现零工市场平台就业2万余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725人。强化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员参保率99.6%,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53万人,资助困难人员参保1.2万人。聚焦“一老一小”,基层健康颐养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投用养老驿站12家、社区老年食堂5家、老年助餐服务点30个,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列全市第一。新完成社区托育机构备案7家,千人托位数达4.48个。
公共服务普惠可及。持续聚焦“质量”与“公平”两个关键,加快县域公共服务转型升级、高水平发展。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通过国家级评估认定,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认定。建成投用四中实验学校、新城实验学校,扩容学位4500个,柳洲书院具备开学条件。嘉善技师学院正式开学,新招录学生1384人,顺利完成摘筹。健康浙江考核连续六年获评优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列入省级高质量试点。县妇幼保健院投用,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嘉善分院。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县唯一代表出席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交流经验。嘉善县120急救中心建成,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列全省县域第一,各项指标全国领先,成功救治71条生命。
社会治理赋能增效。以全省第九的成绩荣获二星平安金鼎。深入推进“平安嘉善”建设,做好重要节点维稳安保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网格“六制”工作法,常态化开展“五湖四海一‘嘉’人”活动,发布2024年度服务新居民二十条举措,户籍人口净增长3314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3%、14.3%,未发生亡人火灾事故。打好反诈人民战争,侦破多起大案要案,追回金额超1700万元,案件数下降13%。常态化抓好命案防控、打非治违、食药安全、出租房整治等工作,交通事故亡人数下降28.1%、降幅全市第一。成功防御“贝碧嘉”“普拉桑”等台风,实现“零伤亡、少损失”总目标。
一年来,县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众志成城谋发展,笃行不怠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致执行上级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做到“总书记有号令、省市有部署、嘉善见行动”。我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过紧日子”,将8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事业,高质高效办好省市县民生实事。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4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列全省第五、全市第一。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清廉政府建设,持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夯实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同时,山海协作、对口支援、民族宗教、外事侨台、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国防动员、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工作承压奋进,成绩得来殊为不易,每一步都离不开上级和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砥砺奋斗。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善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嘉善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爬坡过坎期,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投资趋于谨慎,经济持续增长压力较大;财政收入有所减少,项目建设保障压力加大;公共服务距离群众高品质、均等化的要求还有差距;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还不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