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在湖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湖州市代市长 连坤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各方面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13.4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7亿元,实现正增长;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7551元和50797元,分别增长4.2%和7%。
(一)着力稳增长提质效,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争取“两重”“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4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9.3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65.8亿元。出台高质量发展“69条”,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面兑现支持发展和企业减负“两个200亿”的政策承诺。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新增雄鹰企业3家、上市公司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推动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预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和4.4%。狠抓项目引进推进和投产达产,备案3亿元以上项目207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7个;预计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130%左右,莱宝高科、三一高空机械等项目开工建设,吉利smart、利羿精密、智芯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千方百计稳外贸促消费,预计生产型企业出口增长9.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全力加强要素保障,制造业贷款增长15.2%,新供工业用地1.2万亩。
(二)持续加力创新驱动,新发展动能加快培育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3。创成全省重点实验室9家,工控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外部资源共建10个研发中心,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入选首批省地协同科技重大专项,全省首台硼中子治疗装置研制成功。深化招才引智,建设“青创新城”,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新招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50个,聚引大学生等各类人才9.2万名,新增技能人才5.4万名,人才资源总量增速居全省首位。推进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6%,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39家,获评省科学技术奖26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和“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
(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着力打造“企业最有感”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全域构建“中心+驿站”“线上+线下”企业服务体系,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被推广至全省。全面落实民营经济省“32条”和市“39条”,7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净增经营主体1.4万家。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24项、省级改革试点67项,绿色金融改革持续深化,绿色财政改革积极推进,获批全省唯一转型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湖杭高速建成投用,浙北高等级集装箱航道全面贯通,沪苏湖高铁如期建成通车,实现全部区县通高铁。成功举办“上海周”系列活动,20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促进“五外联动”,启用东盟海外营销中心,推动童装、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出海拓市,实到外资总额和增速均居全省前列。19批次外国政要团组到访,外事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大力推进减污降碳,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全力配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排查整治。实施治气攻坚进位专项行动,省定“三大减排”任务全面完成,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首位。获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全国试点,荣获全省首批“大禹鼎一星金鼎”。“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深化。扎实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统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耗双控,腾出用能空间45万吨标煤。实施工业绿色化技术改造,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示范企业占比居全省前列。贯彻实施《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主导制定《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南》,生态警务模式被推广至全国,绿色发展湖州经验在联合国环境大会等国际场合亮相。
(五)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品质稳步提升
市、县、乡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持续做优城市形态、做强城市功能,南太湖未来城、西塞科学谷等重点片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夜游长廊建成运营,“青绿游廊”步道开工建设。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3个、未来社区12个,改造老旧小区14个,打造“美丽小区”156个、“美丽街巷”107条,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城市绿道、“席地而坐”场所投入使用。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新改建地下管网398公里,杨家埠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完成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共同富裕省级试点任务,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32个,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实现“五连优”,连续两年夺得“神农鼎”,青年入乡发展经验做法被推广至全省。深化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多田套合”,建成集中连片耕地1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全面完工,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建成投用。
(六)更好满足群众期盼,民生福祉切实增进
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部区县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发展A等水平。公立医院改革连续6年领跑全省,市中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市中心医院二期、市第一医院红旗路院区项目加快建设。深化“扩中提低”行动,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5%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达到95%。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减少房贷利息支出约7.2亿元、惠及家庭18万余户。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非遗里的中国”“艺术里的中国”陈列馆建成开放,新建城市书房、文旅驿站、乡村博物馆等新型文化空间49个。中国书法兰亭奖、摄影金像奖、电影金鸡奖获奖数创历史最佳。湖州健儿季博文勇夺奥运金牌。深化“拔钉除患”专项行动,推动“警应消+N”制度体系标准化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夺得全省首批“安全发展鼎”,平安湖州建设有望实现“十八连冠、二星金鼎”。
过去一年,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对口支援协作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审计、统计、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咨询研究、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以及各方面的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66件、市政协提案338件。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得益于市委科学决策,得益于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界人士,向省部属驻湖单位、驻湖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湖州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充满崎岖和坎坷,就当前来看,市场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行业、一些企业仍然面临较多困难,少数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策源和转化能力亟待提升,解决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需要花更大力气;环境空气质量问题还要加力攻克;市域统筹、城乡统筹仍需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金融、国资国企、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存在不少风险点;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担当精神、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