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

  建强用好创新平台。突出高新区带动引领作用,深化科创大走廊建设改革试点成效,加快集聚重点大学、科创平台、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骨干企业创新合力,打造创新创智核心区。健全“工作专班+产业联盟+创新体系+要素支撑”工作机制,积极推进“1+1+10”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深地科学实验室和安全应急创新中心建设进度,新增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家,高新区锚定全国40强目标实现再进位。

  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用好协“铜”创新合作发展联盟平台,支持企业与矿大、师大等高校共建高质量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模式,推动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家。用好“揭榜挂帅”制度,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强化人才招引,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入实施人才引育七大专项行动,深化“柔性引才”模式,推进“带土移植”工作,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40个、大学生4300人。强化人才培育,深化产教融合和产才融合,推广订单式培养、套餐式培训,为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培养一批能工巧匠。优化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彭城英才计划20条”,加大人才经费投入保障力度,落实购房补贴、医疗便利、金融支持、子女入学等政策,提升交通便捷性、增强城市宜居度,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锚定建设城乡更加融合的宜居福地,进一步强化协同并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抢抓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围绕建设中心城市“重要城区板块”,持续优化“一核一环五大片区N镇”城乡布局,提速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核心城区发展能级。加快全域统筹,实现城市由“开发”向“经营”、由“重建设”向“重管理”的根本转变,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产城融合。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推进城市精明增长,建设淮海经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突出高新区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用好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大力发展安全应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都市产业,高标准推进中央活力区建设,打造全市创新发展关键增长极。提档升级北京路片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功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万科城市广场招商进度,提升万达广场服务能力,打造更高能级的城市主轴。完善大学路片区功能设施,依托大学路实验学校、第一人民医院等教育医疗、环境资源优势,发挥产业研究院、科技创新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作用,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创新示范地标。加强城市建设。围绕建设核心城区,聚焦补齐城市发展短板,重点实施八大类94项城建重点工程。坚持“留改拆”并举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吴楼村、高家营村、洞山口村81万平方米城中村和7.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工程提质增效,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公里,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80公里。修建金山路、春江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加快外环公路西南环建设,强化二环北路西延、东部绕越高速公路等项目保障,增强内外联通能力。启动徐海学院新校区建设,系统谋划、统筹布局片区周边发展,科学有序推动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完善。加深精细管理。巩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注重常态长效,打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以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五大行动”为抓手,加快清理存量违建,坚决遏制新增。大力开展小区“飞线”、电动车文明出行、工地围挡等专项整治,全面完成27条背街小巷弱线整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融合数字城管、智慧停车等平台功能,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执法力量有效整合,提升城市数字化、扁平化治理水平。

  建设特色突出重点片区。铜山经开区聚焦产城融合,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全面提速,深挖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绿色新能源产业,推进抽水蓄能等项目落地建设。园博园、方特乐园周边片区聚焦乡村旅游,放大园区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农文旅项目,主攻休闲农场、主题娱乐等业态,加强运营策划,以产带城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彭循环经济产业园片区聚焦绿色低碳,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加快招大引强、培大育强,推进环保装备等领域项目落地。汉王、棠张等环城镇聚焦都市休闲,完善配套设施及城市功能,推动融镇入城。茅村、柳泉、刘集等重点镇聚焦产业强基,加快腾笼引凤,深入推进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释放更多要素容量,有效助推青龙山产业园等片区园区建设。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设水平、治理水平,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5万吨。做优“一产”提品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两带四区”现代农业为重点,高标准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和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实施设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发展壮大绿色蔬菜、优质稻麦、高效果品、生态养殖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实现产值150亿元,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5%。做大“二产”强实力。壮大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紧盯华升面粉、好的食品等链主企业,提升以维维产业园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辐射带动能力,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做精“三产”增效益。健全完善农村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用好垂直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农业电子商务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用好境内红色资源、微山湖片区和黄河故道观光带等生态资源,推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关联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有序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绘就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攻坚行动,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万个,创建五星级“美丽庭院”1000户,争创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特色田园乡村4个,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大农房改善力度,启动新建项目3个,改善老旧农房1800户,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众危房100户以上。保障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脱贫人口监测帮促。启动“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党建+股田制”提质增效,抓好30个重点帮促村增收,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30万元,超过50万元的村占比达到5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7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