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有:经济发展承压明显,工业经济尚未完全走出低潮期,民间投资活力不够强,消费热点和爆款缺乏;城市能级有待提升,城市经济集中度不高,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风险防范有待加强,房地产、建筑业、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部分干部主动担当、主动攻坚克难作风不够硬朗,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事关磐安长远发展的奋进之年,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的机遇之年,我们必须把“攻坚突围、赶超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拼搏实干、加压奋进,不断开创磐安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和“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新定位新使命,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始终坚持“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发展战略,接续奋斗“很高境界的富”,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增福祉、除风险保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稳步向好态势,推动磐安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山区样板。
建议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争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聚焦一县一业,以全链发展构建百亿产业集群。抢抓“一县一策”机遇,迭代升级“中药产业大脑”,探索道地药材优质优价体系,把中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
源头把控中药材品质。加快推进中药材全域GAP示范区建设,建成示范基地1200亩;推广林下中药材种植1500亩。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开展道地药材标准制定,推进全域药用资源普查,完成磐龙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中心,推广使用良种繁育基地种子种苗2000亩。
做强中医药健康智造。培育壮大中医药企业,先迈生物建成投产,中医药健康产业孵化园二期完成建设,加快推进大晟冬虫夏草、金城阜通等项目建设。积极招引中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经典名方转换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同仁堂等院企合作,加快推动药妆、药饮、药酒等产品研发落地。
提档升级流通体系。优化提升浙八味药材城配套设施,打造中药材仓储保鲜冷链中心。加快建设浙江中药材数字交易中心和浙江省中药政府储备库,充分发挥“中药产业大脑”作用,打通产、供、销渠道,实现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新突破。举办2024年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加大“磐五味”区域公共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市场标识度。
加快发展“中医药+”。推动固生堂华东区域总部项目落地建设,开通“线上诊疗”,建设“中央药房”,建立代煎代配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实体化运作治未病研究院,迭代升级中医体质体验馆,研发九体养生产品40款以上。
(二)聚焦制造强基,以产业提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做长产业链条。强化政府侧“链长”和企业侧“链主”双向联动,聚焦新能源智造、电子信息制造、塑料制品、五金制品、汽摩配等产业,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产品向科技化、高端化、终端化转型。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完成轻量级以上数字化改造30家次,创建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
做大企业主体。持续开展“凤凰”“雏鹰”行动,助推威邦集团主板上市,新培育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亿元企业5家、“小升规”企业12家以上。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20个,制造业投资增长12%以上。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建筑业企业向装配式、智能建造等转型发展;完成建筑大厦(二期)前期工作。
做优发展平台。实施空间优化行动,推动要素资源、优质项目向工业主平台集聚。经济开发区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加快塑料、汽摩配产业园建设,拓展发展空间200亩以上;金磐开发区发挥脉链数智产业园、金磐数字经济园独特优势,以销售链凝聚产业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智造经济;新城区加快建设“千亩百亿”产业平台,整合金台铁路站场、冷水五金制造园,拓展平台空间600亩,形成新的经济带。
深化创新驱动。优化完善政策供给,建立健全科创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60%以上,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6%。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申报实施省重大研发项目2项以上。开展创新人才引育,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