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营商服务。扎实开展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构建“1+1+8+N”企业增值服务体系。建立“立刻响应、一次性答复、一揽子解决”的高效处置机制,推动政务服务“办问协同”“智办秒办”“就近可办”。迭代用好“惠企政策直达”“一指减负”等应用,让企业最快速度享受到真金白银,确保全年新上规企业30家以上,力争上市公司总量突破20家。大胆为企业“站台”,真心为企业“撑腰”,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办好办实“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二)聚力抓改革、强创新,在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上再攻坚
培育科技企业集群。强化创新主体,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建强创新平台,加快构建“需求牵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综合体,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实施产学研技术攻关80项以上。加大创新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5%,规上工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80%,工业新产品产值率高于省均。
打响“青创新城”品牌。统筹高层次双创人才和实用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用心留才上持续用力。强化高匹配人才供给,迭代升级人才新政5.0版,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人以上、引进科技人才创业项目50个以上。塑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全面推广余村“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公社、大自然工位等新模式,优化百人楼、千人园、万人社区配套体系,力争全年集聚大学生及各类人才3万名,新增技能人才8500名,确保创成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展改革富民提能行动,持续推进生态资源高水平转化,统筹打好竹林碳汇、用水权、矿产权、林权等系列改革“组合拳”,全力打造一批特色标志性成果。开展集体林权三轮延包试点,再实施林地空间治理2万亩,农村集体山塘水库撬动投资35亿元以上。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完成再开发5000亩以上。积极探索EOD、VEP项目开发新模式,力争大余村乡村能级提升、黄浦江源生态与户外休闲项目入选省级以上EOD项目库。聚焦主责主业,做强做优县属国企,加强融资产品“四色”管理,力争优良资产占比提高50%。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全力稳外贸稳外资,优化企业境外参展、出口信保、境外采购支持力度,继续办好中东椅业博览会,鼓励企业以中东、南美、非洲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为重点精准拓市,新增海外仓7个、跨境电商25个,确保自营出口占省份额保持稳定,实到外资2.5亿美元。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合温高速、龙王山抽蓄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取得突破,力争德安高速、数字物流港公用码头开工建设,开行高铁安吉站始发至上海通勤列车。持续深化对口协作,安松双向飞地安吉园区挂牌运营,力争“白叶1号”产值突破3000万元。
(三)聚力抓品质、强能级,在优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上再攻坚
高标准完善城市形态。开展城乡管理提标行动,探索建立城乡管理总体督导机制,大力实施“两圈三改四治五管”幸福民生工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个,建成美丽小区、美丽街巷各20个,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200个以上。全面提速“两山”未来科技城建设,科技人才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地标性建筑主体建成。做好城市有机更新后半篇文章,芝里、气象弄等地块安置房全面交付,云鸿路综合改造建成通车,后寨路、灵峰路等启动改造,同步开展小规模、高品质有机更新,全力争创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实施“五山五水”改造提升工程,深化城市门户、城市会客厅等细胞创建,确保凤凰山公园(二期)竣工投用,全面展现具有“国际范”的城市新形象。
多元化激发城市活力。加快繁荣夜间经济、商圈经济,持续提升九州昌硕广场、经典1958等一批城市商圈品质功能,力争“安市集”“长乐市集”建成运营,积极争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及高品质消费街区,以浓郁文化味、青春活力范、生活烟火气,高质量打造一批“年轻态”消费场景。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建筑业产值增长10%以上。全面落实房地产新政,促进房地产市场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品质化发展。
全方位提升乡村能级。全面深化全域乡村运营,招募乡村运营团队超20个,培育农创客350名以上,全力争夺“神农鼎”。推动农文旅一体融合,实施“微改造·精提升”项目250个以上,建成省级和美乡村40个、民宿(乡宿)共富村18个,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县,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持续开展“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9.8万亩、8万吨。纵深推进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启动实施黄浦江源全域畅游工程,加快推进南部景区联通工程建设,推动大余村、黄浦江源、临港绿水经济带三大组团放大优势,持续做强“新青年”“户外运动”“精细化工”产业标识,加速形成蝶变跃升之势。
(四)聚力抓生态、强底线,在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上再攻坚
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综合实施技改项目63项以上,撬动技改投入超8亿元,全年腾出用能空间9万吨标准煤、环境要素300吨以上。扎实开展农村能源革命国家试点,新增光伏装机并网8万千瓦,工程运输车纯电动化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推进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建设,全力争取国家级“以竹代塑”试点。持续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生活方式。
增效环境治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7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启动金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国省控断面年均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力夺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建成全市首个共享危废仓库,着力提升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处置能力,创成省四星级“无废城市”。开展西苕溪流域水生态修复,启动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建设,全力争创全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幸福河湖示范县。高标准落实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