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万亩,建成黄营种质资源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以上、产量13.35万吨以上。落实“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加快牧光互补一体化肉牛养殖项目落地,力促依冉牛羊屠宰项目投产达效。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快宝迪工业园盘活,保障古饶智慧农业产业园、万嘉吉标准化鸡舍投产运营。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个,争创省级精品示范村2个以上。坚持示范引领,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巩固发展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区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300户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8%。创新乡村治理,吸引乡村人才回归,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高质量完成27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不断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以上,让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抱团”对接大市场。因地制宜盘活利用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加快推进“一村一工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广“跨村联营”经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旅游,打造星空田园休闲度假综合体,实施小李庄特色民宿、草庙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提升改造,支持烈山镇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五)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优高质量发展环境
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加快释放发展潜能。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创新。巩固国企改革成果,加快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两非”剥离,抓好无效资产、低效资产“两资”处置,推动新正集团做优做强。全面落实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由“主观评价和事务评价”向“指标考核和重点任务考评”转变,个人收入从“稳定工资”向“杠杆薪酬”转变,点燃干事创业激情。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找准市场化业务增长点,推动源淮公司成为市场化投融资、产业运营和资源配置主体。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争创省级研发平台1个,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项,新增高新科技企业8家以上,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亿元。
推进实质性合作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积极参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大与徐州经开区、江苏丹徒、无锡梁溪、上海长风新村街道更深层次、更高频率对接交流,落地沪苏浙项目5个,吸引资金10亿元以上。全力保障通用机场建设,力促青龙山“无水港”、传化物流等发展壮大,着力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物流集散地。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拓宽国际市场、拓展跨境业务,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利用外资实现突破。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沙龙、千名干部进千企等活动,探索实行企业诉求“挂号制”,畅通诉求直达机制,“一线+闭环”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统筹落实行政许可、高频事项“全省一单”。扎实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落实联合执法备案,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动态调整涉企免罚轻罚清单,建立涉企案件立案审理绿色通道,健全完善信用修复和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推进政府履约践诺,让企业在烈山安心舒心发展。落实减税降费降成本、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惠企政策,力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让市场主体有得有感。
(六)坚持一体推进、系统治理,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烈山。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高标准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强化“五控”措施,加强细微颗粒物治理,落实秸秆禁烧全天候监管,确保PM2.5不断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启动建设烈山污水处理厂,服务保障市引调水输水管线及泵站、上海电气水厂改建,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加强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持农药化肥零增长,严厉打击危废非法倾倒行为。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有序实施萧濉新河、闸河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地表水源项目建设,开展引江济淮工程输水干线“清水北送”保护行动,确保国考断面、引用水源水质达标,全力建设省级河长制能效提级县。巩固“林长制”改革成果,健全“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机制。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状、未来国土空间适宜性和产业发展需求,分类推进三五山、泉山、小孤山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深化巩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成效。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落实“双碳”要求,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优化项目结构、能源结构,加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全域推进充电桩、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大力推动平山电厂、大唐电厂、国安电力一期等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引领传统产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出行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