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化、品牌化深耕文旅产业。瞄准“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做文章,精心打造吕梁“后花园”、文旅康养新高地。项目建设“补链”。加快推进“圪东线”“车刘线”建设,打通县外连接旅游线,积极推进北武当山景区客运架空索道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旅游集散地,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农文旅融合“延链”。发挥好示范区“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作用,打好生态、廉政文化牌,培育一批生态康养、农旅田园、廉政教育示范点,打造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规划建设一批康养集聚区、乡村客栈、民宿,健全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提升品牌“强链”。启动北武当山5A级景区创建,完成于成龙故居和廉政文化园、张家塔古村落3A级景区创建。引进中传建信、山西蒲谷香等市场主体,推动农旅特色产业园、张家塔民居、前东旺坪、庄上等景区景点项目化打造、市场化运营。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创意为现有旅游资源赋能,强化旅游宣传推介,举办旅游季系列活动,讲好“方山文旅故事”,擦亮“廉吏故里、康养胜地”品牌。
(二)强化项目投资增动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消费基础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全力上项目、抓招商、促消费,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整体向好。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实施总投资66亿元的项目88个,年内完成投资21亿元。完善交通设施,实施完成鸦儿崖红色景区旅游公路和“大武—木瓜”“马坊—武家湾”路面升级改造项目,配合做好“古娄方”高速公路和国道209线北拓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提升水利设施,完成峪口沟、杨家塔、沟卜沟等5项河道治理和骨干坝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开工总投资5.32亿元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工程。改善电力设施,完成大武110千伏和圪洞35千伏变电站升压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统筹实施一批城市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发展项目。健全推进机制,继续推行“五个一”和“周例会、月通报、季观摩、年考核”制度,动态完善“储备、新开、在建、投产”项目清单,强化县级领导包联重大项目专班调度、全过程管控,全力提速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用地、能耗、水电等项目落地堵点问题,有效推动形成实际投资;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支持计划。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深度挖掘各类资源优势,绘制招商引资图谱,建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开展以商招商、长板招商、产业链招商、项目招商。借势示范区、经开区优惠政策,用好3支招商引资队伍,发挥商会、协会优势,开展驻点招商、亲情招商和中介招商,重点引进一批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新能源等优质项目。狠抓项目签约落地,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跟踪服务,力争超额完成市下达招商引资任务。
加速释放消费潜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精心办好促消费系列活动,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传统消费回暖。促进传统商业优化升级,建成覆盖6个镇的县域商业体系项目,打造一批夜间经济载体、街区和便民服务商圈,增添城市“烟火气”。实施完成乡村e镇项目,支持发展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线上经济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和寄递物流协同发展。全力推进吕梁北煤炭专用线和铁路装车系统项目,争取开工邮件处理及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加快融入省市物流战略布局。
各位代表,抓好今天的项目,就是播下明天的希望!全县各级都要强化抓项目意识,提升抓项目能力,严实抓项目作风,为转型发展汇聚更大更多能量!
(三)强化改革创新破难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发展、改革攻坚,进一步汇聚市场资源、激活发展动力。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4户,新建创新平台1个。强化人才支撑,开工建设人才公寓(二期)项目,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新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60名以上。强化“校地合作”,依托北理工等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国情教育基地、干部人才培养基地,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示范区“三化三制”和“管委会+公司”管运分离改革,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加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落实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到龄退休、垫交养老金政策,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年内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户、“小升规”企业2户,力争完成股改企业1户、晋兴板挂牌企业1户。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按照“三无”“三可”要求,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动“五有套餐”全面落地。引深“放管服”改革,年内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0%以上。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办理时限、材料、环节再压减10%以上。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年内再梳理“一件事”50项。升级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全代办”服务,加快智慧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政府服务“好差评”机制。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集中攻坚乡村e镇、文旅康养集聚区、高水平“双创”平台、农业龙头企业四类平台,年内新增市场主体20%、市场主体突破1.4万户。开展规上企业培育工程,完成新增“四上”企业任务。认真落实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30条”、市“20条”、县“15条”政策和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健全领导干部包联制度和常态化入企服务机制,“一企一策”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惠企助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