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在昌黎县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昌黎县人民政府县长 李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昌黎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工作要求,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力以赴抓投资、上项目、促消费、优环境、惠民生、防风险,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经济增长跑出加速度。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9%,主要经济指标全部位居全市前列。民间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同比增长18.6%、22.6%,规上工业利润总额超30亿元,存贷款余额合计突破1300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产业项目呈现高质量。天创1450冷轧等项目投产运行,茅台年产1.8万吨葡萄酒、180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等项目全速建设,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核准,金风200MW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累计并网发电量超过600MW。成功发布昌黎皮毛产业发展指数。与北京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形成战略合作,中关村生命园GMP厂房二期、科创大厦一期及配套公寓竣工交付。争取转移支付、增发国债、专项债等资金29.69亿元,同比增长10%。成功举办、承办全国毛皮和皮革服装产业联席会、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会、昌黎国际皮草节、草莓节等招商推介活动,开展小团组招商220余次,累计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超过230亿元,整建制迁入北京绿氢科技等央企三级子公司3家。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4.5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8家。安丰、宏兴分别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京津冀企业百强。
——改革创新激活源动力。引进发布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100余项,促成产学研合作5项,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66.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兴国公司成功研发并投入运行世界首例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68项事项省内通办、363项事项京津冀三地“跨省通办”,应公开招标投标工程“双盲”评审率达100%。“入企探岗”直播案例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昌黎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跃升A列。
——城乡发展加速一体化。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高标准编制《城市地下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实质性启动S318昌黎绕城段改建等项目,完成19个老旧小区、8条小街小巷等新改建工程,新增智慧停车位32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45个。稳妥解决怡景花苑二期、澜郡华府等小区“办证难”历史问题,完成八里庄片区征拆,学院路南延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孔雀城等“保交楼”项目顺利交付。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7万亩以上。昌黎扇贝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6家农民合作社入选2024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昌黎入选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并连续三年获评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创新先行县,农业产业化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创建美丽庭院4158户、精品庭院1327户,改造农村户厕3016座,朱各庄镇洼里村、大蒲河镇张家庄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改造农村公路35公里、危桥8座,顺利通过河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验收。编制工业企业时空排放清单,4个重点减排项目建成投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PM10平均浓度均实现监测以来历史最佳。严格落实河长制,形成重点入海河流“一河一策”及“一图两清单”,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总氮总磷提标改造项目建成投用,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在全市率先实行“一塘一策”监管模式,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圆满完成旅游旺季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民生投入达3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8%。高质量完成20项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8371人。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应纳尽纳,发放各类基本生活保障金3.69亿元,全县脱贫人口“零返贫”、边缘群体“零致贫”。高考强基上线率再创新高,3名学子“圆梦北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居全市首位,成功创建省级健康县区。制发《昌黎县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承接京津老年人7963人次。举办、承办中国自由式小轮车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及各类文旅活动45场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1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1亿元。昌黎地秧歌亮相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演出。中心城区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投入运行在即,城区饮用水锰超标问题将得以根本解决。有力防范森林火灾、政府债务、信访维稳等各类风险,高质量完成滦河河口碍洪问题清理整治,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位居全市优秀等次。全力开展扫黑除恶“打伞破网”专项行动,成功获评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在全力以赴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三公”经费同比下降9.6%。不折不扣抓好巡视巡察、审计问题整改,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各级建议提案262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100%,12345便民热线“三率”稳定保持100%。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国有资产、公共资源交易、金融保险、人防海防、人民武装、气象地震、广播电视、妇女儿童、青少年、审计、统计、外事、方志、文物、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走过不平凡的2024年,我们深知:昌黎经济发展的每一项成绩、城乡建设的每一处变化、社会民生的每一点进步、环境质量的每一天改善,无不饱含着全县上下的心血与汗水,无不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努力与贡献。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驻昌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昌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钢铁产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不够快,主要产品多为原料级,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提升。自主财力支撑不足。与2021年相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2.7%,税收收入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体量不匹配,全年科技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51%,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始终在全省B类徘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功能品质与宜居、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医疗、养老育幼、就业创业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不回避、不畏难,务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加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实更好,决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