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持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助力德商药业辣椒碱凝胶尽快达产达效,力争秸秆调理剂、人参重茬等技术实现落地。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3户,完成省级医药成果转化2项。建立重点科技项目数据库,引导德商药业奥美沙坦酯口服片等5个项目申报科技计划,指导宏科稻业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重点跟进天楹重力储能项目,努力建设绿色低碳区域示范中心。
助推园区提档提标。抢抓吉西南产业承接示范区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医药健康、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推动园区经济争先进位。有序实施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运营效能、释放发展活力。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条道路管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一企一策盘活“双停”企业7户,有效激活闲置资产。开发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增长55%以上、税收增长20%以上。
(四)聚力宜居宜业,提升精致城市新面貌。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持续在管理精细化、治理智能化上下功夫,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绿化亮化提升、市政设施维护、生态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完成天然气门站储配站调试运行,新建天然气管网64公里,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加强内河治理,实施七孔闸排涝通道、雨水上游调蓄等项目建设,全力优化城市水系。切实抓好棚户区改造工作,新增回迁房744套、保租房204套,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持续强化城市治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促进干部群众向心力、凝聚力实现大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达到新水平。加强智慧城管建设,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功能,构建省、市、县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工作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严抓环卫保洁标准,保持违法建筑动态清零,维护干净整洁的城区环境。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增加设施投入、健全收运网络,重点抓好建筑垃圾收纳场项目建设,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五)聚力乡村振兴,塑造和美乡村新生活。
坚持以项目化思维振兴产业、推动发展,以市场化思维深化改革、促进增收,以系统化思维整合资源、统一谋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切实提升生产能力。深入落实“两藏”战略和全省“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要求,持续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6万亩、黑土地保护1.7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7.6万亩以上,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11亿斤以上。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溉水网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发展、6条中小河流及313条侵蚀沟治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率,努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的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棚膜经济、林下经济,推广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4.3万亩,发展桔梗、柴胡、赤芍等林下中药材3万亩,特色产业村屯达到60个。着力振兴人参产业,林下参和园田参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7万亩、3800亩以上;鼓励支持长龙药业人参冻干粉、参蛎肽饮等产品开拓市场,年产值实现2000万元以上。扎实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创建秸秆养牛示范镇2个、示范村7个,肉牛存栏量达到2.9万头以上;推动杉松岗镇肉牛产业园投产运营、辉发城镇肉牛养殖场扩产增效。积极发展白鹅、梅花鹿养殖,总量分别达到15万只、4000头以上。
不断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抓好“三变”改革,强化“三资”管理,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60万亩,打造“三变”改革试点村11个、土地延包试点镇1个。持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经营新模式,新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0个,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发展到3万亩以上。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保持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整体稳定,突出抓好朝阳镇有机肥料、辉发城镇蓝莓基地等产业帮扶项目6个,进一步保障脱贫成色。保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先行,高质量完成全县村级规划和镇村规划联编。扎实推动村庄提升行动,完成农村基础设施项目25个,新建农村户厕550个,打造“千村美丽”示范村15个、干净人家3500户。巩固示范创建成果,大力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三产联动、资源转化,打造融合示范村14个,实现以环境美换来产业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家风,带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六)聚力环境保护,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建设生态强县为统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维护绿色生态底色。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统筹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强化餐饮油烟、道路扬尘等综合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农村污水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稳定提升水环境质量。系统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4.5万亩,探索实施EOD项目,切实保护黑土地资源。
加快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做好“清四乱”,巩固美丽河湖建设成果。持续推行“林长制”,绿化造林4.5万亩,完善提升绿美村屯18个。扎实做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50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建设,实施森林培育和质量提升5.8万亩、修复河流岸坡30公里,不断增强生态功能。
(七)聚力增进福祉,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坚持民生为本,持续补齐短板、夯实保障、筑牢防线,高质高效办好民生实事,努力交出一份有质量、有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