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围绕省委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抓整改,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一件事一次办”和“一网通办”效能。持续开展涉企业、涉信访、涉超期案件专项监督三年行动,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畅通政企沟通交流渠道,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立站前区企业集团公司,规范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及薪酬。进一步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加大对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一般性支出压减10%,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公开体系。高效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把脉经济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四)突出科教人才支撑,潜心塑造发展新动能
坚持“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的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区。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梯次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企业的能效。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推进我区高新技术服务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全年拟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户,发展雏鹰、瞪羚企业各1户,全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区”。
扎实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助力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鼓励企业参与职称评审“直通车”活动。高效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强行业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协调融合发展。深化辽宁营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新发展,培育扶持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积极吸引中高端、平台型、总部型企业落户园区,依托辽宁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联盟,与10家产业园交流互助,计划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服务招聘企业580家,举办招聘会420场,解决就业1.57万人次,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推动教育强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资金投入、补齐短板,实现“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坚持“五育并举”,关注师生身心健康,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严防学生作业负担反弹。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要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89.3%以上,不断擦亮站前教育品牌。
(五)深入推动开发开放,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合力
持续推动“港产城”融合,挖掘大辽河历史人文资源,建设核翼工业主阵地,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推动辽河文化产业带东段建设。以“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文创商务—产业转型—田园休闲”区块联动发展格局。推进老港文创商务片区文旅融合,依托投资5亿元的“辽河老街·春秋里”文化创意综合体项目,盘活老式建筑群,开发周边闲置用地。协助辽河开发办推动营口老港3号码头城市更新项目落地。促进湾区产业转型片区腾迁升级,确保中石油801油库、陶瓷城仓库、庆孚石油和石油沥青公司顺利搬迁,推动建材产业联盟发展。改善田园农旅休闲片区自然风貌,修复北湖周边生态,发展农事亲子体验游,让文化产业带早日焕发勃勃生机。
强力推进核翼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引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智慧科技赋能,确保总投资5亿元的中储粮绿色智慧粮仓项目开工建设;持续跟进总投资3亿元的播恩集团生物科技项目;推动总投资10亿元的零碳产业园项目落地签约;促进总投资1.1亿元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构建顺畅、简洁、高效的开发区管理制度,完善产业招商政策,确保核翼经济开发区项目落地实现重大突破。
(六)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品质,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对80栋楼宇实施“响亮”工程,对49栋楼宇开展“飞线”治理。投资约1.2亿元,对38个小区进行冬季清洁取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300万元,对纺兴街及其延伸路进行维修改造。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有序改造老旧小区。提升专业化物业服务比例,深化业主议事机制建设,规范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让百姓更加安居乐业。
积极建设和美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因地制宜编制“北三村”村庄规划,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改造农村道路2.81公里,拟投资200万元加快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拟投资150万元完善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营口城市后花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狠抓中央和省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集中力量实现光明村搬迁,彻底解决散煤燃烧污染问题。依托属地网格化监管和部门联动,重点管控扬尘、各类焚烧、油烟和噪声污染,确保PM2.5浓度达到考核要求。实施河流精准治污,溯源整治入河排污口。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确保农用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农村525户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持续推动节能减排降耗。
(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百姓急难愁盼,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政策激励和服务帮助并举,尽最大努力帮助就业群体充分就业。研究制定精准的人才政策,立足优势产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借助“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计划新增城镇就业3850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