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把产业搞上去,加快构建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让经济发展“跑”起来。
(二)聚焦推动共同富裕,扩大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提升粮食保供能力。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深入推进“田长制”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和黑土地保护项目,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依托松花江连通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桦川县水网规划》,打造集服务农业灌溉、城乡供水、防洪保安于一体的水网体系。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3%。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围绕制种大县项目,做优扶强现代种业,建设“悦来-创业-星火”寒地粳稻良种繁育示范带,力争繁育35万亩以上,打造东北三省最大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绿色有机水稻原料基地110万亩,加快富桦公司稻米收储加工生产线建设,为打造“星火大米”知名品牌赋能。做强畜禽产业,打造“一猪一鸭”养殖示范带,以谷实、利和润带动出栏生猪34.5万头、土鸭800万只以上。加快鹅产业发展,推进酉莱宝种鹅繁育及加工项目建设,争取全县出栏育肉鹅10万只。保障桦茂生猪、利和润土鸭屠宰场运营,实现畜禽就地转化“过腹增值”。支持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争创部级实验室,用科技为桦川农产品品质“背书”。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优势牌,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建设,依托“有机桦川”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星火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力争销售额突破5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五大振兴”,持续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持教育、医疗、就业等帮扶政策整体稳定,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保障脱贫成色。有序推进“一轴两翼”战略布局落实落地,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2个,建立户厕长效管护机制。启动“三条线”美丽村庄提升工程,创建美丽宜居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5个,争创全省“四好”农村公路,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土地托管服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稳增长稳大局必须稳住“三农”工作基本盘,我们一定要着眼党中央战略部署,抓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头等大事,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三)聚焦提升功能品位,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突出规划引领、功能修补和科学管理相协同,补齐城市基础建设短板弱项,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宜居。
坚持规划引领。主动融入佳木斯区域中心城市布局,精准对接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引水入城等规划编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规委会审批机制,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提高规划审批的科学性、严肃性。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三横五纵”路网,更新改造沿江路、新风东路等5条城区道路。提升城市智能化供水能力,新建备用水源地1处、供水智能化平台1套,新建改造供水管线18.8公里。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1处,推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日产日清。完成城市燃气智能化改造,推进燃气下乡,新增农村燃气用户2000户。持续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新建雨排泵站1座、雨水管线13.9公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管控数字化、信息化。
加强精细管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推动城区亮化绿化提档升级,以悦来大街为核心实施91栋楼体亮化工程,以沿江路为核心建设弱水公园白桦林风景带,新增城市绿地4.2万平方米。保持“十乱”常态长效整治,合理规划设置早市、夜市和便民临时交易点,让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人民宜居宜业放在首位,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有序推动城市更新,不断增强城市服务人民的功能。
(四)聚焦改善生态环境,厚植绿色低碳发展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魅力桦川。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统筹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强化餐饮油烟、散煤等重点治理,确保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双达标”。开展入河排污口、农村黑臭水体等综合治理,规范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稳定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大棚房”问题反弹。系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侵蚀沟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乡镇畜禽粪污处理中心4个,打造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
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实林长制,开展“绿盾”行动,强化森林保育与修复、湿地草原生态优化与功能修复,绿化造林1300亩、退耕还湿1083公顷。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巩固示范河湖建设成果,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