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攻坚战,坚持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招引,聚力打造创新驱动引领的产业格局。制定落实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惠企政策,鼓励现有科创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石井科创产业园区、瑷大公路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信息技术、数字创意、软件研发、智能智造等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长吉图智能装备工业园区、中友数字生态产业园区、科大讯飞产业园区等10个项目落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区域。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强化“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猪八戒网赫基双创科技产业园、筑石国际健康产业双创基地等载体建设,培育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为科创兴区提供强力支撑。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育成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养,储备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到2026年,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户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到30户以上。
加快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重要论述,加速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支持企业与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制定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采用调入、聘用、邀请等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广泛吸引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
——进一步彰显山水魅力,聚力打造文旅休闲示范区
坚持发挥“生态环境、冰雪资源、民俗文化、美丽乡村”四大优势,积极融入全省“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建设,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打造全季全时全域旅游新模式。
突出“四季宜游”发展主题。深挖区域旅游元素、激活旅游特色潜能,依托山水、乡村、温泉、民俗、冰雪、美食等特色文旅资源,丰富春季“踏青品鱼”、夏季“避暑休闲”、秋季“采摘观光”、冬季“赏凇娱雪”四季主题产品,以热贯全年的旅游产品,拉长旅游时间轴,充分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打造旅游淡季不淡、四季“恒温”。
突出“全域皆景”发展布局。以串联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及松花湖景区的“松花江现代产业发展轴”为纽带,以松花湖景区、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区域为龙头,发挥四季互补、城乡融合、产业集聚优势,依托“三乡一镇”地域特色,构建冰雪运动体验、浅山休闲娱乐、滨湖度假观光、都市田园示范、森林生态康养五大全域旅游板块,打造精品旅游经济发展样本。
突出“冰雪旅游”发展特色。以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讲好“雪的故事”,做足“冰雪文章”。以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为核心,不断提升带动引领力,持续烘托朱雀山、五家山滑雪场以及东山冰上运动中心等冰雪旅游氛围,大力推动“冰雪+”新业态,培育集冰雪体验、温泉养生、空中游览为一体的新型冰雪旅游产品体系。
——进一步提升绿美品质,聚力打造生态建设引领区
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深入落实生态强省战略,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树牢“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全面推行林长制,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59.2%以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实施城市街路、村庄庭院、河流湿地、道路渠系绿化美化提升项目,建设一批城市口袋公园和街头游园、乡村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争创“国家森林城市”。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监督,形成人人参与、多元共治格局。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省市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强化“三线一单”管控、能耗双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排污许可制等体系,积极落实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实施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EOD项目,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持续整治环境问题。扎实开展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环境安全四大保卫战。实施秸秆禁烧、扬尘管控、油烟治理三大工程,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实施城乡垃圾和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强化流域联防联治,国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及以上标准。强化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建筑生活垃圾等处置,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铁腕执法,动态清零“散乱污”企业,高效整改各类环保问题,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零容忍”。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区
以增强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度为标准,着眼机制活、政策好、服务优、效率高等要求,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再突破, 努力打造投资兴业新高地。
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开展“千人助万企”“服务企业周”等活动,完善产业链“链长制”,设立“企业家日”,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热情。配套出台一系列惠企、暖企、稳企、护企、安企政策,全面提升融资服务质效,优化升级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信贷支持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各项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区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服务模式,打造“十五分钟政务服务圈”,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