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在盘锦市大洼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盘锦市大洼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大洼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区政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科学统筹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坚持因时因地谋发展,以改革创新破瓶颈,以资源整合创优势,以优化环境聚要素,以实干实绩求突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亿元,同比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6.0%;进出口总额4.1亿元,同比增长10.3%;引进国内实际到位资金34亿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00元,同比增长3.5%。
(一)抓招商上项目,集聚攻坚动能,振兴发展启动新引擎
招商引资成势见效。围绕“4+3”产业方向,深化“招商擂台赛”,实施“向北开放、向南招引”战略,齐心合力“走出去”450次,想方设法“请进来”214家,开展“我在大洼等你”“洼米”系列主题招商推介活动。举办“中国北方船用燃料生产基地高质量发展大会”“冬季大招商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等重大招商活动,成功吸引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年会在大洼举行。走出国门赴日韩开展境外招商。全年储备中粮科工贸易综合体等81个重点在谈项目,天津禾吉创道新材料等52个项目签约注册,新增外资企业2家。国能生物发电等6个央地合作项目签约,中储粮浅圆仓项目正式落地开工。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高质量谋划包装项目452个。深化“包保对接”工作机制,清单化解决难点堵点。开展项目拉练活动,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全年开复工项目130个,竣工60个。泰然PC钢棒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6个月,跑出大洼项目建设加速度。纵横电子三维成像系统项目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石化产业发展。辽河储气库群先导试验工程成功试运行,成为国内首个日调峰气量突破4000万方、周期采气量突破30亿方的重大能源保供项目。帅乡工业园智慧管理平台、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顺利通过省化工园区抽检复核。临港经济开发区在省级园区考核中连续两年位次前移。
(二)稳增长调结构,筑强发展根基,产业强区增添新动力
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双非”整治取得决定性胜利,复耕土地4955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积极应对罕见暴雨洪涝灾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种植“洼米”等优质水稻10万亩,举办“洼米”精品系列大米品鉴会活动5场,助推品牌走出辽宁。大洼大米成功入围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县域)品牌100强前列。稻蟹综合种养面积41.8万亩,碱地柿子种植面积3500亩,成功跻身“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行列。渔港水产品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新北方农业42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建成使用。新增3家省级、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每日集团”“光合蟹业”荣登全省农业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三,第四位。
工业经济触底反弹。深化“工业升级年”行动,助力旭鸿石油装备增产提效,帮扶兴旺油脂厂复产稳产,培育东润新材料升规纳统。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总数量增至111家,位居全市第一。开辟百亿级船燃产业新赛道,头部企业企鸿源达产见效,拉动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由负转正。追光电子、海陆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风向标,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雏鹰”“瞪羚”企业10家,万鑫富利新材料等3家企业成功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禹王无纺布汽车内饰产品进入全球汽车产业供应体系,吴大嫂食品智能排产方案被列为国家“数字三品”应用典型案例。
商贸服务兴旺活跃。聚焦“城市”“乡村”“夜晚”“美景”“节庆”“主题”六大消费场景,举办促消费品牌活动70余场。昆仑、紫澜门“夜市经济”激活消费热情;华为体验店、好想来品牌相继落户,“大洼首店”点燃消费活力。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拉动大宗消费,全年汽车销售额超11亿元,同比增长26%以上。商品房销售面积44.3万平方米,逆势上扬实现正增长。联合京东物流创设“大洼好物”直播间,助力农村电商加速跑。鹏跃米业入选2024年中国农村电商优秀案例。有序盘活闲置楼宇1.1万平方米,新增入驻企业18户。
(三)补短板提品质,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立区展现新面貌
人居环境更加宜居。高标准完成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大洼建设和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精细化管理早晚市场,商贩摊点“人散街净”便民保畅通;品质化建设景观大道,银杏法桐“落叶缓扫”为民添新景。新建口袋公园3个,修建东湖公园人行步道,精心打造“洁绿亮美”城区环境。打通双桥街“断头路”,彻底解决这一城区多年交通堵点。实施公路交叉口坡度改造,建设城乡公路75.9公里。开展“冬病夏治”,检修锅炉10台和换热站125个,维修改造供暖管网44.7公里。全面巩固文明城市成果,获得“全省文明城区标兵”,连续四个季度获评全省县区美丽乡村环境卫生专项评比第一名。升级改造“四分类”垃圾设施,城区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绿色家底更加充实。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销号中央督察任务9项、省级督察任务14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复核通过专家评审,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11家镇街污水处理厂、228个农村小污基站完成提标改造,纳入区级统管。强力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实施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净化,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全部配套。净化整治空气质量稳中向好,达标率85.7%。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国考、省考断面稳定达标。
(四)促融合塑品牌,讲好大洼故事,文化兴区焕发新魅力
文体旅资源释放活力。实施“文体旅融合年”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红海滩“湿地名片”头部带动作用,构建“1+2+7”A级旅游景区新格局。深耕非遗文化、渔雁文化、稻作文化和石油记忆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正式启动“田庄台非遗小镇”“二界沟渔雁小镇”和“于楼石油记忆小镇”项目建设。大洼街道文旅特色商圈被评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文体旅融合势头强劲。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实现文体商旅全面融合发展。聚焦“非遗”品牌,结合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持续开展品牌文化惠民活动70场次。建市40周年“再回首”演唱会、盘锦红海滩音乐节等文娱活动竞相呈现,形成“跨城观演”流量。中国篮球公开赛等专业赛事激情开赛,叫响“跟着赛事去大洼”品牌。“红海滩”杯全民徒步、“村BA”等群众性体育破圈引流,凝聚“乐享大洼”人气。构建多维宠客服务,助推四季游计划、特色经典路线持续升温。在盘锦市第九届运动会上取得总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推介活动。全年旅游收入108.8亿元、同比增长58.72%,接待游客2315万人次、同比增长53.1%。
(五)强服务促发展,做优营商环境,改革开放激发新动能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助企先锋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四大班子包保对接服务企业1500余次,解决问题311个。深化“项目管家”服务机制,重点项目管家配备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接棒陪跑”无缝对接。积极推动“万件清理”行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事项办理,办结率、满意率均排在各县区前列。有序推进综合窗口改革,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服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900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至127.8亿元。
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国企改革,聚焦破解国有企业布局不优、规模不大、效益不佳等难题,明晰社会服务、市场竞争和金融投资三大功能定位,整合成立六大集团,提高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实施财政体制改革,取消镇级金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行区级财政统收统支,提高财政综合保障能力。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农业设施物权登记,发放物权证书50本并成功抵押融资,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实施征地制度改革,全市首家实现“标准地”供地,拿地即开工。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开展“开放合作年”行动,加强与日韩、沙特和俄罗斯等地的外事经贸交流合作,每意株式会社等7家国外企业来大洼考察交流。对外贸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新增外贸企业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000万元企业超过10家。企业“出海”实现突破,奥佳石油等3家企业在海外注册新公司。与无锡市、苏商集团、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城市学院等地区、企业及院校相继达成合作,在科技研发、产业对接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六)惠民生守底线,践行为民初心,民生福祉绘就新画卷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扎实推进舒心就业,举办招聘活动36场次,新增就业创业7895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始终为零。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救助金3852.9万元。提升“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水平,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13家,50所幼儿园服务能力达1045个托位。完成“两癌”筛查6010例,新生儿“三病”筛查202人。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服务,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放补贴719万元。为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补贴134.21万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质量完成10件民生实事。教育“双减”成效显著,学前教育公办率和普惠率名列前茅,本科过线率达98.5%,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城郊学校获评“第三届辽宁省文明校园”。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纳入全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群众就医满意率提升至99%。市120急救中心培训基地落户大洼。“强基行动”扎实开展,建强镇街卫生院1家、村级卫生室15所。修缮改造区中医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医养结合体”。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命名街路巷612条,设置路牌1532块。全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现场推进会在大洼成功举办。
(七)防风险保安全,提升治理水平,和谐稳定呈现新气象
社会治理安定有序。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能力显著提高。人民调解案件成功率达100%。警务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刑事立案同比下降30.5%,治安受案同比下降20.6%。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排查矛盾纠纷3066起并有效化解。实施“1+3+10”初访工作法,信访办结率显著提高,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84.7%,“万件化访”化解率达100%,位居全市前列。妥善处理水仙时代广场保交楼项目,城南狮城、义乌小商品城等群体访案件取得实质性突破,49个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进京访实现减量退位。
安全基础夯实稳固。织密织牢安全风险防控网,以“八大行动”为抓手,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高质量完成国务院安委会督查组指出的重点化工企业隐患问题整改。提高应急处突能力,高效处置二界沟突发海洋风暴潮灾害,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落实五级包保责任制,实现“以港管船”。加快“木改钢”和“减船转产”专项整治,渔业本质安全不断提升。
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制定“1+6”化债方案,将存量债务付息纳入预算管理,争取化债政策支持,减小“分子”,开展国有资产“大起底·大排查”,做大“分母”,压降6个融资平台,累计化解债务36亿元,债务率大幅下降50个百分点,债务结构持续优化,债务规模、融资成本实现“双下降”,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八)勇担当转作风,深化依法行政,有为政府树立新形象
勇于担当,改革创新。坚定落实区委决策,主动扛起发展重任,精准把握困扰发展的主要症结,保持清晰工作思路,破解难题、盘活资源,在改革创新中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干字当前,务求实效。全身心投入工作,全链条抓实工作,弘扬调查研究之风,擦亮真抓实干底色,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算、算了就干,以干一件成一件的执行力确保了各项攻坚之战不断取得新突破。
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练本领、提能力,当好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坚持明纪守纪,清正廉洁,不断深化依法行政,凝聚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工作合力。厚植为民情怀,把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作为动力,竭尽全力办理议案和提案,以百分之百办结率和满意率增进民生福祉。
与此同时,我们认真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等工作。统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气象地震、人民防空、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科协、残联、老龄、红十字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在助力攻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位代表,路途艰难方显勇毅,砥砺奋进终铸辉煌!即将过去的2024年,是大洼改革创新、谋求突破的拼搏之年,是大洼转换动能、厚植产业的关键之年,是大洼合力攻坚、再启荣光的奋进之年。
回顾一年来的实践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同志们,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洼部队和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向省市驻区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大洼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兴产业跃升不够,传统产业焕新不足;财政困难,社会事业投入受限,补短板惠民生还存在两难多难问题;多种因素叠加,各类历史矛盾和累积问题处于集中爆发期;经济下行导致不稳定和极端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预防和治理难度增大;部分干部消极懒散,不担当、不作为,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与发展要求不匹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