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既要正视短板弱项,更要看到积极因素。从发展大势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征程上谱写了改革开放新篇章,为我们提供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从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尤其是国家稳经济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新时代“六地”,实现“四个重大转变”,营造了稳定预期。从发展基础看,辽阳区位条件便利,自然资源富集,产业体系完备,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市委精准把握辽阳使命所系、发展所需和自身所能,提出了以打造“五个城市”为实践路径,建设宜居宜业新辽阳的发展方向,全市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齐,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干劲儿,每个人都藏着一股韧劲儿,每个人都透着一股闯劲儿,广大干部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奋勇拼搏,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就一定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辽阳振兴发展必将前景光明!一定前景光明!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承接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以打造“五个城市”为实践路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住楼市、稳住就业,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辽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联动,让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充足
投资、消费、出口是扩大有效需求的“动力源”。我们要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努力让“三驾马车”跑出“加速度”!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50个,开(复)工率90%以上。抢抓国家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债券。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5%。力促10个央地合作项目开工建设。瞄准欧洲、中东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利用闲置厂房、楼宇等优势资源,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
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主动对接国家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擦亮温泉冰雪、皮草袜业等特色品牌,策划主题促消费活动320场以上。依托太子岛、太子河沿线和西关、万达等商业集聚区,积极引进“网红”、时尚、轻奢品牌,大力发展水岸经济、首店经济、楼宇经济。提升“辽阳名菜”“辽阳有礼”知名度,引导63家“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丰富“非遗传承”等特色文创产品,持续挖掘消费潜力。
提升开放合作能级。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推进向北向东开放。发挥“一圈一轴”双重区位优势,深挖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人才、科技、物流等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依托“沈大开放轴”大连港、营口港以及沈阳临空经济区等平台,培育外贸增长点。利用“一罐一仓”,扩大棕榈油、俄铝进口规模,探索开展中俄双向易货贸易。借助“一张牌照、全省通用”市场采购贸易模式,促进轻工等产品出口。
(二)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互促共融,让创新驱动引擎更加强劲
教育、科技、人才是振兴发展的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一体推进,塑造发展新动能!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撤并小规模学校4所,新改扩建学校3所。支持文圣区、太子河区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提高幼小初高全学段衔接水平。着力打造13个省级优质专业,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4家。建强校长、教师、教研队伍,全力守护校园安全。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完成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揭榜挂帅”20项,转化科研成果60项。建成科技创新中心一期,成立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辽阳分院,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深化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组建创新联合体3家。科技型企业达到820家,实现三年倍增。
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坚持“引育留用”并举,积极培育“兴辽英才”。在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4所高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完善“院士行”引智模式,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5个。持续开办“订单班”“冠名班”,新增高技能人才2500人。完善全周期服务体系,搭建人才交流互动平台,集聚青年人才1万人。
(三)全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让多点支撑格局更加稳固
产业是辽阳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我们要着力扩总量、优结构,加快建设具有辽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主导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实施“减油增化”,力促尼龙66等项目投产,启动乙烯节能等工程。支持象屿铝业在辽阳全方位发展,做强轨道交通、建材等优势产业,研发船舶、汽车、飞机大部件等配套产品,加速弓矿公司深部开采等工程,升级改造平带式烧结机,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鼓励整机制造、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与沈鼓、宝马开展合作,研发首台(套)装备,参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引导水泥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低碳镁基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速落地。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裂变。深化与中核动力院、601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加快高效结晶器、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等4个中试项目产业化进程,推动30激光束3D金属打印、石墨烯包覆新材料市场化应用,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快皮装裘皮和袜业专业市场建设,新增限上单位5家,外贸出口突破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一期,加快搬迁果品、粮油市场,启动站西客运枢纽工程。实施文体旅重点项目10个,建设国际温泉康养小镇,积极融入“三阳开泰”“四京联动”旅游线路,拓展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场景,培育壮大假日经济、温泉经济,叫响“遇见辽阳·心回故乡”品牌。
(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让兴农强农之路更加宽广
辽阳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我们要协同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让广袤农村迸发生机活力!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力争粮食、蔬菜“十一连丰”和“九连增”。发展设施农业3500亩、林下经济1500亩。推广“企业+农户”畜禽代养模式,发展肉鸡和水禽立体笼养。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力促鑫金蛋业加快形成集养殖、饲料、蛋加工、羽绒、鸭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2个肉牛肉羊深加工项目投产,全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发复合果汁系列产品,壮大不老莓产业。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打造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和农业特色镇。支持辽阳县和灯塔市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灯塔市争创省工业单项冠军县,力争整体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梯队前列。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提升防洪灌溉能力,筹建辽柳灌区,实施浑河、太子河防洪提升工程,加强排涝设施建设,全力保障水安全。新改扩建各级公路160公里,继续打造千里花带,建成小北河大桥。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60个,以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全力推进改革持续向纵深攻坚突破,让市场主体活力更加旺盛
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我们要让政府更有为、让市场更有效、让企业大发展!
持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着力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让“办事更方便、赚钱更容易”成为共识。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推广鸿昊、立邦项目审批模式,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20个以上。推行“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一公开”差异化监管,让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数字化改造12345热线服务平台。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有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推动11户企业集团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提升财政统筹能力。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扩面医用耗材集采,做实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商事、供销等领域改革步伐。
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一区一单”精准赋权,加快建立市场化运营体制。深耕主导产业,坚持“亩均论英雄”,推广工业“标准地”出让、“工业上楼”等模式,提升投资和产出强度。完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人员配置,促进瘦身强体,努力实现高新区和4个省级开发区晋位升级。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坚持“外引”和“内育”并重,对招商企业和本地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双进双促”,切实发挥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作用。健全涉企收费监管长效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资本撮合,新增贷款40亿元。“小升规”30户,力争企业活跃度提升至70%。
(六)全力推进城市功能品质升级蝶变,让宜居宜业家园更加靓丽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将文明与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人与城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面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快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互交融。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完善站前地区交通枢纽功能,科学优化交通组织,推动站东站西协同发展,擦亮“城市名片”。维修改造城市街巷道路40条,启动水韵襄平生态观光路一期。实施4项地下管网改造补短板工程,整治易涝点6处。改造老旧小区20个,更新老旧住宅电梯50部,惠及居民1万户。持续提升绿化、美化、净化水平。
深化城市精细管理。持续推进“城市管理年”活动,精准开展主城区城市体检,增强标准化治理能力。整合市场、应急、交通、农业等行政执法信息,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上线运营纯电公交车。深化市容环境整治,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让城市有“颜”又有“序”。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年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燃煤锅炉等专项攻坚行动,基本实现全域散煤替代,让群众持续拥有300个以上蓝天。落实“河长制”,确保国、省考河流断面全部达标。管控修复土壤污染,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营造林3600亩。
(七)全力推进富民惠民举措可感可及,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我们要倾力办好15项重点民生实事,努力把“民生账单”变成“幸福清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服务类社会救助、防返贫与民政救助政策并轨国家“双试点”建设,持续提高城乡救助保障标准。实施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拓展公立医院与域外高水平医院合作,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广中医特色服务,举办中医文化夜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公益惠民演出80场。全力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开展徒步走、三人篮球、五人足球等群众健身活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兜牢“三保”底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持续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电诈和欺诈骗保。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组建15个乡镇(街道)消防队,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八)全力推进政府履职能力有效提升,让勤政为民本色更加彰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一份永恒的答卷。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始终铸牢忠诚之魂。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及省委、市委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做到上级有号令、市委有部署、政府见行动,以实绩诠释对党忠诚。
始终厉行法治之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意见。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始终担当实干之责。坚持勤调研、稳决策、快执行,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注重用系统观念、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抓落实、重实效成为政府工作主旋律。
始终恪守廉政之本。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建筑工程、国资国企、招投标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坚决整治“群腐”和基层“微腐败”。始终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和财会监督,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用更多财力保障民生。
各位代表,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辉煌不能坐等,精彩唯有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人民之托、勇扛发展之责、激发奋进之志,不断开创“五个城市”建设新局面,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辽阳,坚决完成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阳实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