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

二、推进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坚持进退有序,稳步扩大认证规模。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广应用,率先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在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全面试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特殊时期、重点品种,及时排查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全力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市、县监督抽查,乡镇速测筛查为主的三级监测网络。建立重点风险产品名录及风险隐患清单,突出开展优势特色种养业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强化基层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守信褒奖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

第四章  全力打造农业重点产业链

  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培大培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全市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市由农业产量大市向农业产业强市转变,助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第一节  粮食(优质稻米、优质小麦)产业链

一、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引进培育一批优质稻米、小麦新品种。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引丹、三道河、熊河三大灌区和汉江沿岸等水稻主产区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50万亩;在鄂北岗地巩固建设以优质中强筋小麦为主、以特色专用小麦为辅的小麦产业基地300万亩。推广绿色集成技术和高效模式,重点推广“水稻-小麦周年全程机械化”、“水稻-油菜周年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效模式,稳步示范“水稻+大球盖菇”等生态循环高效模式。引导粮食购销、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模式,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优质优价,发展订单生产,建设企业优质原料基地。

二、加强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建设

  提升开发粮食产品,延伸全产业链链条,促进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单一品类向功能型、营养型、保健型产品延伸,实现加工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用于不同面食的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黑小麦、魔芋等营养挂面、方便面和多种口味的食碱面、鲜拌面,助力“襄阳牛肉面”中央厨房建设;支持大米加工企业提升原有地方特色大米产品,开发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功能性大米、米粉、米酒、米醋、婴儿食品、即热食品等系列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开发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完善精深加工转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粮食种植、订单收购、仓储物流、食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搭建研发平台,加强粮食产品科技研发和精深加工。

三、加强粮食龙头企业建设

  以龙头企业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产能、产量、科技、品牌、法人治理”五大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年产值过10亿的粮食(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加工企业,培育石花酒业、襄州丰庆源、南漳华茂、枣阳三杰等为上市种子公司。依靠科技培植企业发展后劲,推进市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省粮食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积极申报专利。

四、加强粮食品牌建设

  重点培育“襄阳大米”公用品牌,推进“双品牌”战略,即:“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市级品牌﹢县级品牌”。强化公用品牌使用监督管理。培优企业品牌,鼓励企业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实现品牌建设共同发展。积极利用各种展会,多方式、多渠道强化“襄阳大米”品牌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与名商、名店、名牌合作,实行贴牌生产,逐步过渡到自创品牌;鼓励和支持粮食产品入驻大型超市。

五、加强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建设鄂西北(襄十随神)粮食物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配套建设大型粮食仓储物流经济园区。发挥龙头企业仓储能力在粮食物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中国有机谷”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粮食”。鼓励粮食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探索从粮食收购到餐桌消费“一条龙”服务供应新模式。鼓励粮食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开展电子商务,建立辐射广泛的营销网络,推进“互联网+便利店”在城市社区全覆盖。积极推进应急供应、成品粮储备、军民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

第二节  生猪产业链

一、严防控,健全保障体系

  不折不扣落实非洲猪瘟疫情监测排查报告、突出疫情应急处置、生猪运输和屠宰环节监管等现行有效防控措施,确保疫情不反弹。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强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死猪进入食物链。

二、强基础,提高养殖水平

  提高种猪场建设代次,支持大型养殖企业新建高标准种猪场,推动现有种猪场改造升级。高标准创建一批生猪标准化示范场,鼓励和支持生猪龙头企业自建联建优质安全养殖基地,推动散养向规模、规模向标准、标准向示范转变。支持中小养殖场与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签订代养或租赁合同,获得代养或租赁收益。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采取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或就近直接还田利用等方式,解决中小散养户粪污处理问题。

三、补短板,推进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发展。重点支持襄阳正大农牧食品、老河口牧原、湖北襄大农牧、宜城益豚生态农业、襄阳新好农牧、南漳牧兴、襄阳傲新生态牧业、枣阳双胞胎、襄阳康润食品、襄阳升邦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生猪产业链。鼓励以龙头加工企业为平台构建“产供加销”一体化集群发展模式。推广襄阳正大全产业链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共同打造生猪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究高附加值产品,发展香肠、火腿、猪排、卤制品、分割熟食品等。加快屠宰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屠宰标准化建设水平,确保出厂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屠宰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备,逐步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新型运转方式。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构建与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养殖、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产品可追溯体系。推进配套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大型有机肥生产加工、产品包装、猪肉制品加工、辅料等企业。

第三节  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产业链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以水产原良种场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繁育推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展长春鳊、小龙虾、甲鱼等名优品种繁育,更新四大家鱼等主导品种亲本。推广长春鳊、小龙虾、鲌鱼、甲鱼、加州黑鲈等名优品种。

二、加强现代养殖体系建设

  在襄州区、老河口市、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依托良好的水域资源和稻田资源,打造小龙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陆基设施化循环水、“流水槽+”等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和“稻+”综合种养模式,应用养殖新技术、新规范在产品的量和质上实现突破。在南漳县、老河口市、枣阳市等地分别建设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基地,在各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基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