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

三、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高标准建设好市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千亩科研教学基地;支持襄阳育种单位在海南建设南繁科研基地。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好鄂北岗地10万亩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谷城、襄州、枣阳1.5万亩“双低”油菜制种基地,襄州、宜城常规水稻繁种基地,襄州万亩高油酸花生繁育基地,枣阳和老河口梨、桃苗木繁育基地。支持枣阳黄牛品改站建设,在镇级设立冻精配种站,在规模养牛场设立人工授精室,引领枣北黄牛品种的深度开发利用,打响枣北黄牛品牌。支持襄州扩大西门塔尔肉牛品种改良规模。支持枣阳开展长春鳊、小龙虾、甲鱼等名优品种繁育。加快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落地,切实降低农民和种企在制(繁、育)种环节的自然灾害风险、农资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农民稳定的制种收益,提高种农生产积极性,稳固“种企+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关系,促进繁种基地发展。

四、加速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加快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完善市、县、镇三级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推广体系,在襄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千亩新品种集中展示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建立百亩优质农产品良种试验示范基地5个以上,重点农业乡镇建立新品种展示点2个以上。

五、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

  以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区域优势或专业优势的龙头种业企业。重点支持扶轮农业(小麦)、腾龙种业(春、夏玉米)、正大农业(春、夏玉米)、农垦联丰(芝麻)、圣光种业(油菜)、科利圆(蔬菜)、农家富种业(常规稻)、尊农农业(常规稻)、正大(生猪)、宏羽益禽(鸡)等企业,向种子(苗)培育-供应-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延伸,拓展种业经营业务。争取在襄阳小麦、夏玉米、长豆角、菜用豌豆、芝麻等品种上创立2-3个襄字号种业名牌。加强种业招商。紧盯国内头部企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适度引进国内知名种业企业来襄布局,组织本地种业企业“走出去”。

六、强化种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加强种子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支持我市科研单位、种业企业和推广机构自愿建立规范的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点;加强良种、良药、良机、良法等集成技术培训和指导,特别是抗灾技术指导,引导企业从卖单纯种子向卖服务转变,为种养户、合作社提供农资、技术、购销等综合服务。

第八节  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油)产业链

一、强化基地建设

  巩固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进“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巩固和发展谷城、南漳、襄州等传统冬油菜杂交油菜优势制种基地。建好优质原料基地。以鄂北岗地、宜城汉江沿线及南部丘陵山区“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唐白河沿岸及北部岗地优质花生产业带,“三北”丘陵岗地芝麻优势产业带,枣阳及谷城、南漳、保康西南山地山茶优势种植产业带为重点,建立12个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油料生产基地。

二、壮大龙头企业

  重点支持湖北元大粮油、湖北长领粮油、湖北荆楚源油脂等加工企业,发展襄阳“双低”菜籽油;支持襄阳鲁花,发展高油酸花生油;支持湖北憨老香粮油、襄阳三珍食品,发展襄阳小磨香油。鼓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设备升级改造、兼并重组、协同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建原料基地,推进“产购储加销”融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油脂产品精深加工和延伸副产品开发,提高加工综合产值。筛选支持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型特色油脂加工企业,鼓励开发“7D”功能型高端菜籽油,花生奶、花生酱、芝麻酱、芝麻糊等休闲与保健食品,脱水油菜薹干菜系列等特色产品。

三、培育公用品牌

  发挥襄阳油料产业带地域属性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高端健康食用油产品,创建“襄油香”地方公用品牌,做好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品牌产品进大型商超、便利店,利用线上、线下同步展销,提高本地油脂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强化科技支撑

  支持以市农科院为主体,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围绕襄阳优势油料作物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生态循环等领域,解决关键领域技术瓶颈问题;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品开发、技术转化等产学研有机联系的合作体系,在襄阳集成一批油料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推广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应用前景好的品种、专用肥产品及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应用一批绿色高效的病虫害防控、农机农艺结合、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关键技术和模式。加强对生产、加工等经营主体及全链条各环节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能生产、会营销的市场主体和技术能手,为油料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九节  林果(柑橘、桃、梨、核桃)产业链

一、实施果园标准化提升工程

  稳定产业布局和基地规模,在枣阳等丘陵岗地重点发展桃产业,在老河口市、宜城市等沙洲地重点发展梨产业,在保康县等高海拔区域重点发展核桃产业,在南漳县等适宜区域发展柑橘产业。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林果产业主产区建设排灌系统,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灌溉管道网络。加大低产园改造力度,支持梨产业通过高接换优技术、桃产业采用新建果园或者行间栽植替换技术,实现由低产到高收益的转变。加大果树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促进全市林果产业发展实现“四化”(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轻简化)生产。

二、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科学分析各品种在本区域的品质、产量、抗性、熟期等基础数据,筛选适宜的优良品种,加大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三园”(科技园、示范园、生产园),支持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机构建设科技展示园,承接品种筛选、技术集成等成果转化任务,为全市提供技术样板。加大科技培训,在林果产业主产县(市、区)举办林果产业培训班,全方位提升果农素质;加强林果生产的关键环节的指导和培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林果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市、县、乡三级专业技术队伍。

三、实施储藏加工增值工程

  加强冷藏库建设,在林果生产主产区增加冷库容量,增强鲜果储藏能力;在运输环节,积极引导销售商进行冷链运输,减少鲜果运输途中损失;加强保鲜技术创新,鼓励科研院所研究冷藏保鲜技术,为错峰销售提供技术支撑。实施林果加工产品、工艺攻坚行动,抢抓校市共建有利时机,成立果品加工实验室,针对襄阳市果品种类开展针对性加工产品的研发、加工工艺的优化,水果以初级加工为主,开发果粒、果汁、果酒、桃胶饮品等,核桃产业研发直饮油、核桃乳、核桃多肽等系列高端产品。

四、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林果主产县(市、区)要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企业,重点扶持1-2个优秀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龙头企业。成立林果产业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标准制(修)订、产品宣传等工作,推进信息共享、产销对接、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

五、实施区域品牌打造工程

  鼓励行业协会、联盟组织牵头建设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市场主体抱团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便于品牌统一。鼓励“老河口砂梨”“枣阳皇桃”“保康核桃”等品牌做大做强,支持品牌加大广告投入,提高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合作社参加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园艺学会组织的展览会、评比会等活动,提升襄阳市林果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