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襄阳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市,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省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精神,结合襄阳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备,教育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全市已建成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14所,其中高校5所、中职学校27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高中42所、初中206所、小学471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幼儿园952所。共有各级各类在校生938972人,其中高校72395人、中职学校32850人、技工学校10761人、普通高中95372人、初中177856人、小学378559人、特殊教育学校773人、在园幼儿170406人。共有各级各类教职工68480人,其中专任教师52138人。

  ——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67%。

  ——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协调多样发展,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79%。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基本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水平快速提高。在襄高校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大幅提升,相关院校迁建或扩建工程全面实施。“招校引院”工作取得实效。

  2.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市、县两级党委领导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实现全市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

  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和对在襄高校的奖补制度。建立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和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62.26%,义务教育阶段网上统一平台招生管理全面落实。省、市两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初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全面建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人事管理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新高考、新课改任务逐步落实。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实现在职教师五年轮训全覆盖。实施“万名名师培养计划”和“襄派教育家”成长工程。

  教育督导作用不断加强。设立市、县两级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开展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强化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促进教育政策落实落地。

  3.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支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市、县、校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资源、教学环境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100%,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比例达12:1以上。

  教师信息化素养显著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全覆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

  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建成襄阳市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新高考综合服务系统、阳光招生系统、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

  4.教育交流与合作得到深化,教育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襄高校与国际国内优质高校合作进一步深化。湖北文理学院与海外1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有序推进,与省内优质高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高校合作交流持续推进。

  “招校引院”工作成绩显著。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落户襄阳,我市高等教育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

  基础教育国际国内合作进一步拓展。襄阳四中、襄州区一中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襄阳市二十四中开设湖北省首个“中意文化合作班”。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期。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事业内外环境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必须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襄阳城市实力地位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跨入全国城市50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襄阳新的发展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对襄阳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同时对教育有效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更为紧迫的需求。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对襄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也更为迫切。

  近年来,襄阳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偏低;义务教育仍存在区域差别和校际差异,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还大量存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学位资源不足;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效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现状及目标定位不相适应。二是教育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地方未完全落实县级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没有达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和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要求;高中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公办幼儿园教师缺编问题较为严重,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水平偏低。三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少数学校存在办学行为尤其是招生行为不规范问题;少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还存在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优化教育结构,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扎实推进“五城共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2.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