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推进村庄亮化工程。在村庄主要街道两侧、村委会、文化广场、学校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逐步扩大亮化工程覆盖面,逐步实现“村村亮路灯、主路必有灯”的目标。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设备。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推进森林乡村创建和“千村万树”工程,做好骨干道路绿化提档升级工作。按照“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有荫”的要求,抓好乡村道路绿化。充分利用村庄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种菜、种树、种花,建设村庄公共绿地。实施乡村美化行动。保护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丽庭院创建,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大力建设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推进森林进庭院,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进一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
全力推动农村公路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水平运营。进一步打通通组路、断头路,推动农村道路互联互通;围绕重点特色产业片区加大对农村产业路的建设;做好农村公路与旅游公路建设结合文章,将旅游路打造成景观路,助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实施通村双车道,重点对路面宽度低于4.5米,路基宽度低于5.5米的通村主干道进行改造;推动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和安全条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组织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增强管护意识,提升管护能力,健全农村公路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
二、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设施基础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农田灌溉保障和节水能力。进一步疏通连江、连库主、支干渠系,加强水库提灌工程建设与河道、塘堰清淤整治工程。无水源地的农村加大机电井、塘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溉渠道改造,实现灌溉水源、灌排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协调配套。实施常态化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档升级。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管理监管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水厂管网延伸建设,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实现城乡同网。加强对集中供水水厂的水质监测,加强对入户管路水质监测,提升水质达标率。
三、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优化农村能源体系
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坚固耐用、节能环保、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对老旧裸导线、电杆、防雷设施线路设备开展日常维护和大修,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农村电网承载能力。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制定清洁能源扶持政策,支持农村供暖改电项目建设,逐步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鼓励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小型能源设施,实现农村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建设绿色能源乡村。
四、完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国家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覆盖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宽带网络进村入户普及行动,扩大信息进村入户网络覆盖面,到2025年,各县(市、区)及行政村的通信网和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推进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化应用和乡村治理服务数字化,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为农业市场主体提供适应“三农”特色的市场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第四节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高度重视农村发展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积极做好幼儿园办园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城镇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统筹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落实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全兜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队伍聘用模式改革,坚持优者从教,优化新教师结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配置。积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城市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常态化,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教师培训力度,统筹做好各级培训工作,完善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乡村教师相关政策待遇。
二、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守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防线。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第一时间掌握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从严从快抓好排查管控,做好相关人员隔离观察、核酸检测等各项工作,做到精准防控、高效防控,切实切断疫情传播链条。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群众疫苗接种意愿和积极性,筑牢全民免疫屏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加强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到2025年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全覆盖。加强农村药品和医疗服务监管,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到2025年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做好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做好医保结算系统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养老覆盖面,落实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到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整合改造农村闲置社会资源,兴建具有日托和全托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农村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站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加大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提高供养标准,优化救助供养服务。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功能,推进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完善农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落实农村智能广播村村响运行维护制度。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统一,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大力推动文化下乡,积极创作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设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如国庆节、中秋节、春节及少数民族特色节日节庆活动、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等。办好“农民丰收节”等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