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务、村务、医务、警务、服务“五务合一”。制定村级巩固服务目录和代办政务服务指导目录,提供就业社保、卫生卫计、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在乡困难退役军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残疾人服务。
第六章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培育农村新风尚,保护传承优秀荆楚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党建引领乡村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繁荣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一、大力培育新时代农村新风尚
紧紧抓住党员干部、“两个带头人”(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群体等关键人物,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带头监督制止歪风邪气。深入开展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乡风监督“三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时代新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创建评选活动,使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爱国爱家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强化农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乡村道德水准,树立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
二、保护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摸清全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建立我市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农耕文化主题类博物馆名单,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潜力,保护、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积极开展全市农民摄影、书画、诗词等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组织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规范开展“道德模范”“襄阳楷模”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探索文化礼堂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弘扬好、运用好文化元素。加大文化传承艺人培养力度,提升对非遗传承人重视程度,增加展示交流机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稳定发展的乡村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积极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三、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村文化本土人才,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深挖价值增长空间。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引导乡村特色文化企业注册、培育、保护和利用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立足襄阳本土资源禀赋和民俗风情,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着力打造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名街,深入开展群艺名品、乡间绿道、乡村美景、乡旅人家、乡土美食、乡亲好礼评定活动,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四馆三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博物馆,剧场、综合排练场、文化广场)建设,深入推进乡镇图书室、农村文化广场、农村娱乐体育设施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春节、国庆、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载体,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鼓励传统戏曲、经典电影进乡村。深入开展农民体育工作,增强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力量,推动“乡村+体育+休闲”三维一体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体育品牌效应,提高农民健身水平。
第二节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实施“红色头雁”工程
注重从本村现任“两委”班子成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休干部职工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培树“兵支书”,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坚持选优配强,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和“两委”班子成员县级联审。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措施,健全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过职的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定期选树“好支书”,优先推荐“好支书”进乡镇领导班子。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增强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加快推进自然村、村民小组、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社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统筹建立党组织。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作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有人管事、有场议事、有章理事、有责问事、有钱办事”的善治格局。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把乡镇建设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树立一批作用发挥明显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以党建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落实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实到支部,真正使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扶持“绿色发展村”,培育“善治示范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引导建立先进村辐射周边村、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等常态化帮扶措施。严格遵守村级“两委”换届规定,净化、优化村干部队伍。
第三节 创新“三治联动”基层治理体系
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由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村妇联会等组成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农村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完善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功能。组织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工程、村规民约树新风工程,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严格落实农村运转保障经费政策,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丰富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程序,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依法厘清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权责清单制度,开展群防群治,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乡村治理手段,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体系,大力推广“村村响”“腾讯为村”等数字化治理工程,拓宽农民参与路径,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二、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民主法治创建为抓手,提升基层法治管理现代化水平。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健全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工作。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举措,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加强涉农法律援助工作,打造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型窗口,为乡村提供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全面推行“一村一警(辅警)”,推进乡村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村民法律意识,利用乡村已有党建文化设施,推进法治广场、长廊、院坝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创新普法方式,长期持续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发挥好农村学生普法教育辐射带动作用。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健全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完善村级小微权利清单制度,加大查处“微腐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