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

六、实施销售渠道升级工程

  整合商贸专项资金,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按照林果产业布局,每1万亩建设1个规范化水果交易市场,共享市场信息,为鲜果销售提供便利,实现果农利益最大化。加快推进区域性果品交易市场建设,每个林果产业主产县(市、区)支持建立1个专业交易市场,加强分级、包装、储运等果品商品化处理,实现我市鲜果分级销售,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鼓励各县(市、区)电商产业园建设,依托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盒马鲜生等平台开展果品营销,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统一,打造立体营销系统。

七、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工程

  加快林果和文旅融合发展,利用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林果产业宣传和推介,延续发展枣阳桃花节、河口梨花节、保康核桃丰收节以及柑橘采摘节等品牌活动;加大林果基地和景区建设相融合,打造休闲农业、康养小镇、旅游名村、A级景区、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旅游品牌示范区的建设。

第十节  道地药材产业链

一、打造高标准中药材产业基地

  收集、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建设我市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组织科研院所、种植企业成立中药材种植地方标准起草专班,分品种制定出台襄阳市中药材种植、管理、产地初加工与商品分级、质量检测、包装储运等系列标准。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提高药材良种率。重点围绕麦冬、杜仲、山茱萸、山药、半夏、艾草、葛根、天麻、益母草、金银花、苍术、白芨、柴胡、薄荷、芍药等15个中药材,支持生产单位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加强中药材质量检测和质量追溯。发展订单式种植,提高药材产销率。

二、壮大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

  支持加工企业引进和开发新品种,重点支持葵花隆中药业、湖北创力药业等中成药企业从总部引进中成药新品种,以及自主开发中成药新品种落户襄阳生产。鼓励湖北大顶山制药公司、湖北思安药业、湖北楚欣药业等中药饮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湖北大顶山获得更多的超微饮片批复,鼓励本土药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中成药。鼓励通过定向采购为本地药企提供生产订单,支持企业良性生产,促进企业逐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企业和品牌,通过投资建厂、委托代工、贴牌生产等方式,促进我市食药两用产业发展。

三、打造汉江流域中药材、中药集散中心

  规范、提升华福药业、神农永康药业等本地中药材流通企业的运营水平;招引国内大型的知名中药材、中药经销企业布局襄阳,建设中药材电商平台,将襄阳打造成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集聚效应较强的“汉江流域中药材、中药集散中心”。

四、打造区域中药材品牌

  采取“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模式,以地理标志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打响襄阳道地药材品牌。推进襄阳市“一县一品”建设,在襄麦冬、襄杜仲、襄山药、襄半夏4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山茱萸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十大楚药”道地药材品牌评选,打造更多的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湖北省中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

五、促进中药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连锁国医馆、艾灸馆、中药房等新业态,规范服务,支持发展中药代煎服务。推进“中医药+”融合发展。结合我市自然生态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乡村振兴特色村、中药养生特色饭店等。扶持中医药会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开发系列中医药文创产品。

六、完善中药产业服务体系

  加强中药材检验检测认证,依托对检验检测数据的分析,推动“大数据+中药材”发展,打造汉江流域中药材信息中心。搭建产业技术研究服务平台。支持本土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知名高校、行业权威机构成立“襄阳市中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能力提升等。加强各级农科院(所)中药材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本地高校设置中药学科相关专业础。充分发挥好市中医药协会在政企对接、产业谋划、企业服务、行业自律、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服务中药材产业发展。

第五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为紧要,坚持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而建,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富美乡村。

第一节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

一、完善乡村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引领,不断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在县、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解决好管控底线和村庄布局优化问题,通过村庄布局规划实现对现有村庄的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在其统筹指导下,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注重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乡村发展实际。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将村庄规划作为开展乡村建设的法定依据。

二、科学规范村庄建设

  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随意撤并村庄、大拆大建搞大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安全治理,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按照“应改尽改”原则,有力有序推进农村尤其是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危房改造、居民抗震加固和搬迁避让工程。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按照先规划、后审批、再建设的原则审批村民建房。统筹安排村庄整治与拆除,鼓励村民在符合安全规范的前提下,主动对违建进行拆除或整改。在村庄整治和农村住宅建设中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并盘活利用。

第二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一、分类有序推动农村厕所革命

  实施厕所革命“五个一批”工程(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统筹推进一批、资源化利用试点一批、长效管护试点一批),开展“五大攻坚行动”(统筹规划行动、全面建改行动、管理提升行动、示范引领行动、文明如厕行动),精准选择适宜技术和改厕模式。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户申请、村组织、先建设、后补助的建设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生活观念,提高室内卫生厕所使用率。到2025年,实现全市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完善河湖长制向村级延伸常态常治,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完善农村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居民集中度较高的农村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管网;集中污水处理厂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农村,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采用装配式简易处理技术就地处理,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加快乡(镇)、村老旧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标准,排入地表水体及其汇水范围的,应达到该类水体要求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再生水利用的,应达到分类利用要求的水质标准,坚决杜绝水源污染事件发生。

三、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合理设置垃圾容器。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建立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置网络。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实现农户厨余垃圾沤肥还田、乡镇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储存、处理,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在农村通过户外墙体标语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宣传。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推进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强化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和渔网渔具回收。到2025年底,全市可降解地膜替代率达80%以上,全市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全面提升农村塑料污染治理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