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进一步招商引资,提前谋划给排水系统,在一区两园现有网状主供水管网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新建及修复工作,确保全天候供水、水压水质均达国标。构建完善的排水设施网络,主干道实行雨污水分流制,建立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同时实施节水措施,开展中水回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13.1.3 加强能源保障网络
电力工程。在现有2座110kv变电所、3座35kv变电所、8条10kv线路的基础上,根据园区实际发展需求,新增和改造一批电网,谋划部分电力设施布局。
供热供气工程。全面梳理开发区供热供气管网,加快天然气管网和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持续增加供热、供气量,适应园区发展需求。
13.1.4 强化通信设施网络
邮政设施。以保障服务为着力点,以人口密度和发展需要为依据,合理设置邮政服务网点,完善和提升邮政服务设施。结合电子商务和高效物流需要,大力发展快递服务,建设1处共享式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开展联合作业、共同配送。
电信设施。适应园区建设发展需要,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设备、多种通讯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的电信网络。积极采用光缆传输、无线接入、微波等方式,努力提高移动网络覆盖率。积极发展数据通信及互联网接入服务。布局电信局 1 处,保障园区电信工程供应。加快数字新基建,加快实施5G建设规划,推进开发区率先接入5G移动网络。
综合通信管道。所有通信管线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管道孔数应满足市话、长话、非话数据通信、有线电视和其它各类公共通信业务的需求,合理分配管孔资源。推动综合通信管道逐步向光纤化、管道化方向发展,管道建设与道路施工同期建设。
13.2 拓展公共配套设施功能
13.2.1 提升园区绿化亮化水平
以打造“生态园区”战略目标为导向,加快道路沿线绿化彩化和景观打造,坚持把绿化作为完善园区功能、改善园区生态、提高园区品位、塑造园区形象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贯彻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夜景亮化工作的要求,把亮化工程作为提升园区环境品质的重要工程,持续开展园区亮化建设。
13.2.2 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依托全椒独特的水乡人文景观,结合文创产业(创意玩具)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建成一批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和城市雕塑。加快市民健身广场建设,着力完善居民休闲、休憩、锻炼设施;推进文化特色路建设;加快“迈进”雕塑等一批城市雕塑建设;充分彰显开发区文化内涵。配套建设1座五星级酒店。
13.2.3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民生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构建“15分钟生活圈”,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建设方便可及、公平均等、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和调解结案率。
13.3 提升智慧园区建设水平
13.3.1 着力推动园区智慧化建设
谋划建设“智慧园区”,以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提升园区管理水平。谋划建设开发区大数据中心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完善园区天网工程,进一步强化治安监控和交通管控。完善地下管网健康查询系统,推进地下管网和综合管线的智能化管理。深化园区网格化、全覆盖的管理模式,不断健全智能化监控平台各子系统的应用,构建完善的PM2.5环境监测、工地扬尘监控、楼宇分项计量等生态园区智能监控模块。
13.3.2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核心,大力推动“互联网+”创新工程,建成园区管理智慧化、企业生产智慧化、社会生活智慧化的智慧开发区。以建设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和大企业为重点,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家电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水平,推动重点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智慧化示范企业。
“互联网+应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提升在线办事和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审批信息化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现园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构建智能公交站台、公交服务定制、停车诱导等交通服务体系,提供便捷的城市交通服务。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重点关注社区、民政、卫生等领域“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基础平台"。建立“互联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云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公共服务",在云平台上实现数据深度整合、流程动态优化和网上监察监管等功能,完善产城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14节 强化绿色循环导向,打造特色生态园区
全面落实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生态、低碳园区为目标,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完善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14.1 加快循环化改造
14.1.1 构建特色循环产业链
依据开发区现有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禀赋,发挥开发区机械制造产业集聚优势,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统筹推进循环化改造项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搭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加快构建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14.1.2 培育关键补链项目
在把握整体建设思路、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依托开发区现有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重点关键补链项目,加大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研发。针对开发区产业链不完整和公共支撑设施不足等问题,明确阶段性的改造方向、重点和目标。通过开发区、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带动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的全面推进与发展。
14.1.3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节能减排降碳,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行环保、能耗、效益三个“一票否决”制。严格能评、环评等项目准入制度,建立节能智慧管理系统,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建筑节能改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建设节水型园区。加强工业过程管理,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降低工业原材料消耗。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有序推动实施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力争“十四五”期间收储盘活土地2500亩。
14.2 加强园区环境整治
14.2.1 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工业废水收集处理。重点加强园区截污减排工作,确保工业废水全部接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快淘汰部分规模小、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投入不足企业,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环保宣传,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降低单位工业产值废水和水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