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缙云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推进茭白、茶叶等山地“宜机化”改造,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推动机械装备与种养殖工艺相融合,加强粮油、畜禽、生态种植、水产养殖等主要品种、重点环节、规模养殖场的生产机械化应用,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快畜禽、水产养殖降低农机能源碳排放,淘汰高耗能农机,推广节能环保农机。大力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

  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全面推广“浙农码”应用,提高农村人员、资源、要素精细化管理。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规模化种养基地等向农业农机装备现代化和农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培育一批数字园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数字农业工厂。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应用,构建缙云烧饼、缙云茭白生产经营链条数字化地图,提高农业生产终端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推进图像识别、区块链、北斗定位、遥感等数字技术在耕地保护、动植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肥药两制”、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机作业”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全链条数字技术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播种、云上耕翻、云上植保、云上收割”等规模智慧农园。

  (五)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小农户与经营主体有效衔接,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培育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促进资本、产业、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联动发展。到2025年,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在1000个以上,培育和引进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家庭农场(种养大户)100个,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50家。

  三、推进“花园乡村”迭代升级,打造美丽乡村宜居宜业样板

  按照创新强美、产业壮美、环境秀美、数智增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六美”要求,对标“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浙江气质美丽乡村,聚焦共享休闲花园、生态文明花园、健康养生花园等花园乡村建设,打造具有生态优先的乡村环境仪态、优雅美丽的空间肌理形态、集约发展的美丽经济业态、红色繁荣的乡风文明神态、人人参与的综合治理姿态、诗意富足的幸福生活状态等“六态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缙云样板。

  (一)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示范带。坚持统盘谋划,依托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成果,连线成带,示范引领,强化带状先行,汇聚资源、政策、人才等要素,高质量打造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即“括苍新韵共同富裕先行乡村振兴示范带;田园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南乡红色乡村振兴示范带;茶果飘香乡村振兴示范带;绿色蓄能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点成线、以线促面,有效促进示范带上资源集成整合,带动沿线乡村共同富裕,推动风景美向共富美转变。

  图6: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布局图

  专栏四 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导向

  1、括苍新韵共同富裕先行乡村振兴示范带

  示范带横跨东西,沿好溪及主要支流两侧布局,途径五云街道、东方镇、仙都街道、壶镇镇、前路乡,依托壶镇推进“运动之城、文化之城、宜居之城”小城市能级提升建设的发展优势,以及沿线独特景观、温泉、民俗文化、慕义文化、红色文化、古建非遗等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运动休闲、观光采摘、文化研学、康养度假、绿道经济、餐饮民宿等,有效带动沿线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样板。

  2、田园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

  示范带途径五云街道、新建镇、新碧街道、七里乡,依托香榧、茭白、水果、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以及国家级文物河阳村乡土建筑、历史文化保护村落、型坑畲族特色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鼓励村民利用乡土建筑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和农业观光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延展产业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3、南乡红色乡村振兴示范带

  示范带途径大源镇、舒洪镇、溶江乡、双溪口乡、三溪乡,依托中共处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双溪口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金岭、大源镇江西山后秘密交通线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与时俱进,扩大浙西南革命精神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结合生态绿色农业、历史民俗特色,促进“红+绿+古”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样板。

  4、茶果飘香乡村振兴示范带

  示范带途径东渡镇、舒洪镇、胡源乡、大洋镇,依托小仙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仙都黄贡星创天地”平台以及大洋高山农业、药材与特色养殖,推动杨梅、爽面、茭白、黄花菜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乡愁富民产业集群。

  5、绿色蓄能乡村振兴示范带

  示范带途径五云街道、东渡镇、方溪乡、石笕乡、大洋镇,依托沿线生态绿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大洋山风电场、梯级小水电、抽水蓄能库区,打造大洋清洁能源小镇、谋划方溪蓄能小镇建设。

  着力打造十个示范引领乡镇。持续深化美丽城镇建设,按照县域副中心型、特色型、一般型进行分类引导、精准施策,推进城镇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城镇联结城乡的战略节点和纽带作用,完善乡镇(街道)道路、管网铺设、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图书馆、小镇客厅、文体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区域内农村农民的全覆盖,建设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深化壶镇镇小城市建设,建设宜业宜居美丽小镇,打造以舒洪镇、新建镇、东方镇、溶江乡、双溪口乡、大洋镇等作为区域性节点。到2025年,打造10个示范引领乡镇。

  着力打造百个样板示范乡村。持续推进“增花添彩”“花开缙云”创建行动,打造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花园乡村。实施“五美联创”,开展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风景线、美丽庭院创建。在2022年前,成功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到2025年,力争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比例30%以上,示范乡镇比例70%以上,美丽乡村比例达到100%,建成100个样板示范乡村。

  全域彰显花园乡村缙云气质。实施村庄有机更新和乡村风貌“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结合村庄自身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科学引导村庄建设,加强新建农房样式、体量、色彩、高度管控,深化村庄的空间整治、立面改造、设施提升、文化彰显,注重村庄整体风貌,塑造具有乡愁农韵的人文景观,打造“一村一幅画”和缙云特色的乡村IP,全面彰显全域花园乡村特色气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4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