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缙云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生态养殖业。以蜜蜂养殖和水产养殖为重点,稳定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推广“中华土蜂”优良品种,促进蜜蜂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蜜蜂养殖为缙云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的最佳富民产业。以“产出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优质”为方向,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大增殖放流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鼓励引进“跑道式”养殖新模式,争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到2025年,推进10个蜜蜂和水产养殖基地数字化转型,打造休闲渔业基地4个,省级渔业健康养殖场1个,溪鱼养殖基地2个,洁水渔业建设面积8000亩以上。

  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以粮食、畜禽、茶叶、茭白、果蔬等为重点,依托农产品加工小微园、家庭农场(农创客)产业提升创业园和农产品批发物流冷链园建设,全面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重点布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地建设仓储保鲜、分级包装、预冷速冻等农产品初加工配套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各类市场流通主体。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技术工艺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主副食品、药食同源产品、功能性食品等新产品。促进线下物流配送与线上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农业+”行动,推进“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文创研学”“农业+康养度假”“农业+体育运动”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提标升级“帝韵仙境•养生缙云”精品农旅线路,新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以上,挖掘缙云特色的山村美食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加大缙云乡愁农副产品、乡墅文化产品和休闲农旅产品的供给,推动“乡情、乡景、乡味、乡墅”联动升级,促进“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农家乐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等“山”系品牌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大佑云天、舒洪昆洪农旅融合产业园、晨龙田园综合体等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设,发展田园观光、果蔬采摘、亲子研学、商务会展、民俗体验、小吃品尝等业态。促进产村融合发展,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布局高端民宿、文化创意、休闲书店、精品咖啡等旅游配套产品,营造特色打卡场景。加强缙云美食节、缙云烧饼节等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建设,培育和提升乡村休闲文化活动品牌。

  专栏三 五彩农业“十个一”工程

  1、打造“一个烧饼”

  擦亮缙云烧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优秀非遗旅游商品”等“国字号”“省字号”招牌,在产业模式创新和制作工艺求突破,推进缙云烧饼全产业链建设。构建缙云烧饼数字地图,运用数字化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及品质管控,实现市场化运营、标准化制作、便携化包装。定期举办缙云烧饼节,深入挖掘缙云烧饼所蕴含的黄帝文化、美食文化等,创新开发衍生文创产品。深化开展“名师带徒”、技能提升培训等活动,壮大缙云烧饼师傅人才队伍。力争到2025年,产业从业人数达3万人,产值达36.5亿元以上,缙云烧饼品牌门店在全国地级市覆盖率达50%以上。

  2、打造“一片叶子”

  延续缙云黄茶“G20峰会官方指定用茶”的高端品质,以大源镇、胡源乡、溶江乡、三溪乡为重点,建设缙云黄茶产业优势区。全面推进黄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实施茶产业提升项目,推进茶叶深加工、茶文化、茶旅融合,推动缙云黄茶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中国黄茶之乡”。推进数字化茶园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开展智能茶园病虫害数据采集系统及绿色防控和无人机植保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建设。到202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7万亩,其中黄茶基地2万亩,以缙云黄茶为代表的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7000元以上。

  3、打造“一碗爽面”

  大力发展以舒洪镇、新碧街道、新建镇等乡镇为主的“908”小麦种植和缙云爽面产业带。紧抓“缙云爽面”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契机,推进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爽面加工环境,规范缙云爽面质量标准,深化“缙云爽面”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顺应市场需求,开发缙云爽面单人餐、家庭餐等速食产品。突出文化赋能,推动“缙云爽面”省级非遗认定。培优育强缙云爽面师傅,力争到2025年,从业人数达1万人,产值达3.5亿元以上。

  4、打造“一根茭白”

  求量更求质,主动对标欧盟,推广肥药双控技术,加强尾水生态治理,改善生产生态环境,创建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缙云茭白)基地,打造以壶镇镇、新建镇、大洋镇、前路乡为重点的茭白绿色可持续发展集群。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提纯复壮缙云茭白品种,着力打造中国茭白产业科研基地。推动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深化缙云茭白全产业链建设,探索基地数字化建设,加快完善贮藏保鲜设施,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开发茭白旅游地产品,提高茭白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县茭白种植面积稳定6.6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4.7亿元,产品保鲜、加工产值1.5亿元,茭白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以上。

  5、打造“一颗杨梅”

  以舒洪镇、大源镇、胡源乡等乡镇为重点,打造特色水果(杨梅)产业带。积极开展杨梅等水果种植技术创新,研究推广绿色栽培技术。在果园应用数字化技术,部署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促进杨梅种植精细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实现精准种植、精确管理、智能调节,提升缙云杨梅品质,持续打响“最甜杨梅”称号。深化杨梅酒、杨梅干等精加工产品,延伸杨梅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到2025年,杨梅种植面积稳定在2.92万亩,杨梅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

  6、打造“一只麻鸭”

  建设发展以新碧街道、新建镇、七里乡等乡镇为重点的麻鸭、肉鸽、中蜂特色养殖产业带,加快推进水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促进畜禽养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谱写“四万鸭农闯天下”新篇章,立足前端,做好缙云麻鸭国家遗传资源保种工作,调整优化生态饲养模式,以数字化、机械化、生态化赋能缙云麻鸭“笼养”“旱养”“套养”等绿色养殖新模式,促进麻鸭产业“六化”发展。做强后端,实施麻鸭品牌兴农战略,加快集保种培育、养殖生产、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缙云麻鸭”产业转型升级版。到2025年,以缙云麻鸭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8亿元。

  7、打造“一筒菜干”

  以东方镇、溶江乡等为重点,打造缙云菜干产业优势区。推广适应缙云菜干制作的芥菜种植模式,扩大芥菜种植基地规模,探索缙云菜干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提高缙云菜干品质。以文化为缙云菜干产业发展“铸魂”,积极推进缙云菜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弘扬、传承和创新以“吃苦耐劳”“勤耕苦读”为内核的“梅干菜精神”,打造更多的“博士村”,正家风、促学风、优民风,不断为全县“三农”发展培育和输送人才。到2025年,力争从业人数达1万多人,产值达1.2亿元以上。

  8、打造“一滴茶油”

  发挥缙云油茶产业优势,强化国家粮油安全保障,全面提升木本粮油产品供给能力。加大政策扶持与技术支持力度,促进茶油生产等领域小微企业的落后产能改造工作。推广、优化长林系列无性系良种,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水平和加工技艺。鼓励现有茶油生产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深化产品研发,推动油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挖掘油茶产业文化和旅游价值,大力建设高山绿谷油茶公园。力争到2025年,油茶高效生态示范基地保有量达到8万亩,建成油茶全产业链1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4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