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重点领域协同治理,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以人民群众对优良环境空气质量需求为出发点,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深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抓好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扬尘管控、健全完善大气污染复合立体监测监控体系,着力提升大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让丽水的蓝天更多、空气更优。
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三线一单”对产业空间布局的指导作用,严格环境准入,引导合成革、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合理布局。严格落实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更新完善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努力培育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推进“一带三区”按各自块状特色提升经济质量,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导块状特色经济向高新领域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到2025年,6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清新园区。
深入开展工业源污染专项治理。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O3和PM2.5两手抓,不断深化VOCs和NOx协同减排。鼓励各行业、各领域使用和生产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加快提升化工、印染、涂装、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涉VOCs重点行业的源头精准管控、过程密闭收集和末端有效治理。
全面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推进水泥行业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非电行业无组织排放整治规范,强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排查和治理。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废气治理。建立健全并定期更新涉气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无异味”园区创建,全面落实废气治理“一厂一策”,提高企业废气污染物的收集率和排放达标率。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提升绿色矿山建设。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制度,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强化道路扬尘治理,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研发和推广秸秆生物质综合循环利用技术。落实“肥药两制”改革,实现县域全覆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进一步加强氨排放控制。
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持续开展老旧车辆和老旧船舶淘汰工作,加强在用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不断提升燃油品质。2025年底前,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开展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对新注册登记柴油车开展排放检验,主要车(机)型年度抽检率达到80%以上。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在线监管。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基本淘汰冒黑烟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
智能网格化精准监控。利用“天眼守望”为核心的网格化、智能化、信息化监管监控平台,对破坏生态的露天矿山,秸秆禁烧开展监测监控。健全县、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秸秆焚烧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化堆场扬尘治理管控,露天矿山、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应采取苫盖、喷淋、道路硬化等防治扬尘污染措施,安装在线监测设施,设置车辆清洗设施。
(四)优化水环境生态系统,展现五水融合的山水画卷
以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为核心,坚持控源、增容两手发力,持续抓好“五水共治”,深化碧水行动,发力点源、面源齐控,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饮水全保障、河湖全美丽。
严格水资源生态流量保障要求。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加强治水与水资源调控协同发力,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科学实施瓯江山居图中重要河段生态流量保障,建立水库联合调动机制。根据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及相关管理要求,构建生态流量保障监测管控体系,加强对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健全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5年,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
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及修复。统筹推进瓯江水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瓯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创建瓯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实施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逐步恢复云和梯田湿地功能,实施缙云龙湖坑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宣平溪、松阴溪、松源溪、浮云溪等中小河流治理,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大力推进河湖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完成景宁县河湖连通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先行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松古平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实施碧湖平原等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湖库系统治理,谋划实施滩坑、紧水滩、湖南镇、石塘等水库系统治理工程。高质量构建碧水映村、活水绕城、人水和谐、健康生态的幸福瓯江河湖网。到2025年,全市综合治理中小河流500公里,建设亲水岸线300公里,湿地面积不减少,重要生态区水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土著鱼类逐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建立完善电镀、制革、化工等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建立健全港口、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转运和处理体系,有效控制船舶港口污染。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畜结合、生态水产养殖,实现源头减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推进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加快补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短板。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完善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厂治理效能。到2025年,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9座,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污水管网200公里。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超过90%。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标准化运维,到2025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力争出水达标率达到95%,实现既有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全方位保障水安全。严格控制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开发活动,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生物毒性监测预警,健全重要河流湖泊蓝藻水华防控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主要污染因子、重点污染河段走航监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应急备用饮用水水源,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到100%,“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县控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弘扬瓯江诗路水文化。紧抓全省实施大花园建设的机遇,以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为主要载体,按照“串珠成链”思路,多维度展现“诗画浙江”的丽水风情,充分挖掘、保护、利用丽水瓯江流域大量的古村落、古驿站、古遗迹等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环境、历史遗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重点景区、传统村镇和瓯江流域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将瓯江山水诗路打造成为丽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魅力人文带,黄金旅游带、美丽生态带和富民经济带,成为弘扬美丽丽水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