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核技术开发利用领域辐射安全风险。全面建立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实时监控系统,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分级分类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医疗、科研装置等重大核技术利用项目及辐照、探伤等高风险活动辐射的安全监管。加强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收贮率为100%。完善核与辐射应急预案和配套执行程序,贮备必要应急物资,强化事故应急演习,提升核与辐射监测应急救援能力。
(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赋能山水花园城市建设
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参与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建设美丽丽水提供有力的保障。
落实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委、市政府对环境治理负总体责任,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承担具体责任。实行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河湖林长制”长效机制。优化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多主体、多层次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构架。制定丽水市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的办法,健全完善督察整改机制。推进《丽水市市直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清单》的实施,建立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完善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治理机制,全面形成“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覆盖面。简化小微企业环评管理。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证照分离”改革,拓展“网上办”“掌上办”服务功能。健全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制度,建立瓯江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资金补偿、产业扶持、技术援助、人才支持等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强化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加快推动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法规、规章、标准的制修订,探索开展环境治理、绿色生产和消费、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等领域的地方立法。
强化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形成统筹水、气、土壤、噪声、辐射等各种环境要素,覆盖至乡镇的监测网络体系,实现环境治理决策科学化、管理可视化、考核数字化。应用无人机(船)、视频监控与感知终端等设备,实现包括水质实时与大尺度监测、大气与固废环境动态立体化监测等重点应用。建立污染源数字化监控体系,在重点园区因地制宜开展固体废物流转过程监控、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监测、高空瞭望视频系统等多级防控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面形成要素全覆盖、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天罗地网”。
加强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实现环境信用评价重点排污单位全覆盖。推行企业环境保护“健康码”。加快推进生态信用监管工作,构建以环境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差别化双随机监管模式。以生态信用制度落地应用为重点,聚焦民众信用获得感,结合个人信用积分“绿谷分”,探索生态信用+激励场景拓展。开展丽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诚信评价、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评机构信用评价、严重失信名单认定和管理。
(九)突出创新协作共享,提升区域统筹智治水平
坚持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中的突出地位,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三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完善制度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服务环保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环境管理数字化转型,使创新协作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引擎。
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加大重大治理项目科技攻关广度,增强科技创新力度,挖掘科技内容深度,构建“一心支撑、点面联动”的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市县联动谋划布局一批“科创+特色产业”综合创新平台,服务生态环境智治和绿色发展。加强清新空气、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无废城市”建设等重大行动中卡脖子生态环境问题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突破。
加强高层次高校院所的引进合作。营造和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生态,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学研用”合作专业平台。深化与高校院所交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培育更多高端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主体、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做大做强研发经济、创意经济,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全面落实人才科技新政。充分利用“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及“绿谷英才”“绿谷工匠”等重点人才计划,实施“两山”转化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促进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在丽水重点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经济转化、零碳体系和环境健康方面,培养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人才。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智治改革。加快构建智慧协同的生态治理数字化体系。以“花园云”(城市大脑)为载体,打造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子平台,研发秸秆焚烧、噪音、扬尘、污染排放溯源等生态数字化治理典型场景的落地应用。全面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展示、损害监管及应急响应数字化、智能化,建立生态环境服务网络体系和数字化应用辅助决策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大学堂”,提升企业生态环境自我管理能力。
(十)坚持全民共建共享,推动绿色生活全面普及
高度关注民众的生态环境需求呼声,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积极提升降噪隔声措施。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发展,推动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生态自觉。
推广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总结云和开展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的经验,将“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有机融合,继续探索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路径,推动生态环境管理路径从数量管控、质量管控,再到风险管控的转变。完善康养指数(HPI),实现对优质生态环境的价值转化的量化指导,推动康养旅游。打好环境健康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提升地区民众幸福指数,继续为全国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贡献丽水经验、丽水样本。
着力营造清静声环境。优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安装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合理规划工业企业、娱乐餐饮项目布局,合理划定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与交通干线、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距离,加强重点领域噪声管控。提升快速路、高架路、城市轨道等交通干线隔声屏障等降噪设施,在中心城区部署禁鸣喇叭的自动监测体系。加强管控夜间施工、装修噪声,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投诉热点区域领域的噪声污染。增强公众声环境保护意识,打造宁静社区及办公、休闲场所。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住宿餐饮等各领域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减量化,全面实施禁塑限塑制度,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物流、网络购物平台绿色包装的应用,不断巩固提升生活垃圾“零增长”成效。到2025年,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大幅减少,替代产品广泛推广,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