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国家3A级以上景区(个)25A级景区村庄(个)441103A及以上景区镇(个)28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个)912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个)12省级中医药养生示范基地(个)12白金宿(家)01金宿(家)02银宿(家)15

  2.2035年远景目标

  以打造世界级长三角旅游发展圈中新兴增长点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黄礁—白沙区块度假产品,滨海度假旅游产业区具有较大带动效应。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区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体系。全民健身意识浓厚,体育产业市内领先。文旅体融合进一步纵深推进,文旅体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形成活而有序的文旅体市场信用体系,打造文旅体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1.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文化惠民工程品牌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开展“双百惠民”、“村晚”、“艺多多”文化超市、基层文化俱乐部汇演、南官人文大讲堂等系列特色品牌活动。持续推进文艺演出、讲座培训、全民阅读、节事赛事等下乡活动,引导群众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方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队伍建设优质化。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力度,镇、村两级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进一步推动“三团三社”建设(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文学社、摄影社、书画社),完善基层文化资源的配比,进一步健全文化下派员机制。实施“312”人才培育计划,即每个村建立3支以上经常性开展活动的群众文体团队,每个村培育文化示范户不少于1户,每个村乡村文化能人不少于2人。持续开展优秀基层文化管理员、优秀基层文艺团队、十佳文化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帮带传的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人。

  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化。加强文艺作品创新,依托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活动,制定专项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优秀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借助名家工作室等多方力量,重点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标志性意义及文旅融合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工程。加强《追梦之路》等现实题材创作,加大《路桥莲花》等曲艺精品再加工和再提升。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使广大文艺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比赛和展览,五年内有重点地培育1-2个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动,力争有1-2个国家级奖项;每年有4-5个以上作品获省级奖项,5个以上作品获市级奖项。

  2.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导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体要求,以社会化的方式、数字化的手段全面推进文旅体设施服务效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广“文化管家”等模式,支持人员配备不足的基层文化场馆,通过政府委托运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团队参与管理和运行。根据城乡风貌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提升一批具有鲜明标识度的文化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古村落。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建设公共文化场所。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探索“和合书吧”“文化驿站”等新业态文化服务标准化模式。注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场馆设施、服务内容、流程规范、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分配,最大程度实现供需平衡。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将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满意图书馆、幸福文化馆创建,着力提升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效能。区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多语种导览导航全覆盖,一级以上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60%以上。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功能,三星级(含)以上文化礼堂建成率达到40%以上。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加大文化景观道路、文化休闲绿道、文化广场公园、文化街区园区、城市书房、智能健身房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有效促成“15分钟文化圈”建设。真正做到“服务下沉,便利读者”,促进文化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文化生活水平差距。以服务为根本,实现文化服务流动,鼓励各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团、群众文艺社团实行流动化服务机制。

  3.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突出数字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全面推进文化领域系统化重塑,激发文化发展创造性张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文化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全共享、线上文化服务全开通,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文化场所5G网络全覆盖,创新运用VR、AR等交互技术开发数字文化艺术展示项目。

  推进文化馆数字化。按照《“浙江群文云(暂名)”平台对接流程1.1版》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以文化馆新馆建设为契机,通过购买数字化设备,提升文化馆的线上服务能力。围绕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文化活动等主题,采取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齐头并进、联合推广的形式开展主题服务活动,集中优势打造地域特色,推广优质品牌活动,提高数字文化馆服务平台的知晓度和参与率,建设符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业态。

  打造指尖上的图书馆。利用图创interlib多层级系统,以“服务主导、资源集成、以人为本”为原则,依托“社区共享书架”数字平台,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智慧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实现手机办证、手机查询、手机借阅借伞、手机预约一条龙自助便捷服务。二是积极开发数字服务技术,实现数据资源查找搜索智能化,电子图书期刊品类多样化,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全馆我有”。三是加强提升图书馆资源与读者、读者与馆员、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通互联,以线上问卷、移动平台线上沟通。四是引进智能化设备,改造电子阅览室为数字体验视听区,打造有声图书馆,提升场馆使用率。五是深入推进共享阅读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社区“智慧书架”,申报浙江省“互联网+文化/旅游应用创新试点”,将公共图书馆服务触角向社区、村居延伸,解决图书供需匹配度不高、读者借阅满意度提升难、社会闲置图书资源处理难等问题。

  提升博物馆数字化管理。从政务服务、数字治理和云端智享三个维度加强谋划和探索,推出一批高质量、有特色、有温度、便利化的“云导览”等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布局博物馆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智慧化文博场馆建设。深化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存,加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档案的积累和完善,推进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两划”工作完成率100%。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管理,建设可移动文物数字资源管理平台,提升馆藏文物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打破数据资源孤岛,逐步实现可移动文物数据开放共享。

  (二)创造性转化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9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