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浦江县创新载体列表
序号 重点载体 功能定位
1 浦江科创港 集聚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整合现有科创平台,探索建立浦江应用技术创新联合研究院,为企业提供科创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三生融合”的科创新地标。
2 浦江高铁小镇 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融合发展,承接产业外溢,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浦江融杭的重要节点。
3 浦江(杭州)科创中心 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技、人才、信息、金融、政策等优势,探索“在杭研发孵化,到浦产业化”的科技孵化+产业化新模式,同时为浦江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提供研发场所和成果展示场所。
4 数字智造产业园 在百炼区块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培育、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数字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应用试验服务园区。
5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集全县之力打造科技配套完善、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人才汇集、创新创业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发展方向,创建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学研合作能力、推动农业创新创业发展、加强农创客等新型农民培育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7 浦江-华为战略合作示范基地 在黄宅重点推进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加快发展信息电子、高端准备、科技孵化等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浦江-华为战略合作示范基地。
8 国际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 在郑宅镇上郑区块打造集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中试成果转化和产业加速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9 高梅山科技孵化创业园 在浦阳聚焦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切实需求,打造涵盖办公空间、配套基础设施、政策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10 省级浦江水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在水晶园区从水晶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需求出发,汇聚人才、技术、资源等高端要素,形成水晶产业全链条式创新生态体系。
(二)高水平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
1.着力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
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若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形成跨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鼓励骨干企业开展行业内上下游及跨行业兼并、联合、重组,加强业务整合、流程再造,实现股份制改造。聚焦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鼓励龙头企业组织开展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到2025年,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企业研究院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以上,培育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1-2家。
2.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
按照“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坚持定期遴选入库、定向培育帮扶、定时审核推荐的培育发展机制,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推动其加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智慧科技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争取实现规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全覆盖。到2025年,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20家。
3.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
鼓励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机制,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一批、孵化平台培育一批、传统产业改造一批等多种渠道,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稳步增长。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大中型企业孵化派生、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办创办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扶力度,鼓励传统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激发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传统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的开放型中试基地。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到650家。
(三)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多渠道加大高端人才引进
抓住全球人才流动、长三角一体化提速和“浦义同城”战略机遇期,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招引模式。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计划、“浦江英才”2.0计划,加快引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企业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引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杭州“人才飞地”的引才作用,创新实施异地工作制、网络分享制、项目落地制、乡贤对接制等人才柔性使用机制。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博士后研究人才均有突破增长。
2.多举措不断加强人才培育
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持续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创新型浦商队伍建设计划,设立“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清单,建立青年企业家导师制度,壮大创新型浦商队伍。实施浦江工匠培育计划,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重点企业开设浦江工匠学院产业学院。探索“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新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化“订单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新时代浦江工匠。组织“人才旅游专线”、“高校学子浦江行”等活动,大力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到2025年,累计新增就业大学生2万名。
3.多维度优化人才留用环境
构建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体系,打造一站式双创服务平台,建立市场化人才中介发展联盟,搭建“揭榜挂帅”信息平台,建立首席人才官联盟,构建浦江人才基础信息库。建立县级人才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人才引进流动、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人才评价激励政策链条,完善浦江人才分类标准,深化人才“一件事”改革,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服务保障生态。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名,累计占技能人才的35%。
(四)高水平推进科技赋能品质生活
1.不断加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实施科技进乡村行动,组织农业专家、博士团进乡村,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进乡村。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特色产业精准选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线,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探索成立由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的成果转化联合基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创新新品种示范推广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百品万亩”新品种转化示范工程。推进农民大学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家庭农场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培训计划,培养一批青年“农创客”、“新农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省市科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团队功能。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争创省级星创天地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