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痛点问题
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有待提升。城市管理方面,各类智能终端部署不足,智能化感知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常态化城市事件感知和各类应急事件处理;部分城市事件需要人工审核、线下发函等方式,部门间协同效率低、事件流转处理时间长;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偏少,社会共治协同能力较弱。交通管理方面,交通资源尚未整合,出行服务缺乏统一平台,交通设施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进行全方位监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高清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多维感知大数据应用欠缺。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国土数据与规划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土地综合规划及利用情况难以快速呈现。应急管理方面,缺少智能化预测预警、辅助决策能力,不同应急救援通信终端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生态环保方面,环保感知设备覆盖率不足,水、气、声、固态废物等监管系统尚未整合,生态信息跨部门共享与协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公众参与环保监督渠道欠缺。
(2)政务民生
1)发展现状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以“办事一次不跑”、“需求一号响应”、“监管一网通管”、“政策一次到位”、“信用一网通享”、“服务一生相伴”,“六个一”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省内全覆盖、全流程、全时段的政务服务平台“义网通办”,实现省权力事项库2042个可网办事项100%网办、100%掌上办,省定344个民生事项100%“一证通办”。通过“一网通管”形成对执法监管环节全程电子化的数据链条和对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链条,率先实现掌上执法系统全面应用。通过“一网通享”实施百项信用应用场景,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市场主体和个人的信用体系。通过“一网通服”实现政策全公开、申报不见面、服务更精准、监督更智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和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已开通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已建成包括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在内的“基层管理四平台”,有效助力基层治理高效运转,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和民众获得感。
民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义乌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步课堂管理平台,结对34所农村学校,实现优质教师资源与课程内容共享;推出“好学义乌”名师云课,让全市师生共享名师智慧,推动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健康义乌战略,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实行“医后付”、“信用住”、“云药房”等,惠及群众8.4万人次,家庭医生有效签约达19万人,相继建成义乌卫生信息专网、“义乌卫生医疗一卡通”,完成义乌市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全市卫生服务站的社区HIS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初步建设等,医疗信息化惠民、便民服务提升成效明显。社会救助稳步推进,通过省管系统统一管理,特殊人员、流浪人员、困难群众获得精准保障。养老服务成果显著,推动“互联网+”智慧养老,建设智慧居家养老平台,启用入住养老机构“一站式”办理平台,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智慧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稠城街道启动全市首个“智慧社区”微信平台建设,稠江街道兴业社区探索打造了“党建+单元”社会治理平台,稠江黎明社区实现智慧消防全覆盖。
2)痛点问题
惠民服务仍存在数据融合、系统整合、功能提升等方面问题。创新性、个性化政务服务能力待加强,特别是针对外国人等特殊群体的政务服务尚缺乏。智慧教育发展、教资数字化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培训机构管理难度较大。医共体之间系统尚未整合、数据未打通、业务协同难。政府自建、企业建设养老机构与卫健部门数据不共享,医养结合目前停留在政策层面,尚未落地实施。社区治理相对落后,工作偏向政府管控,便民服务信息化能力相对不足,规划的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大部分功能被搁置,无法提供亟需的社区公共服务。
(3)商贸物流
1)发展现状
商贸物流呈现多元化、集约化快速发展趋势。智慧商贸方面,eWTP全球创新中心已落户义乌,与阿里巴巴合作的eWTP试验区已初步建立。“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出口新模式已走通,上线“订单+清单”系统企业超2000家。网红经济、社交电商与实体市场加速融合,网红直播销售额约占全国的1/20。通过数据融合,实现多部门系统打通,“单一窗口”铁路运输试点已顺利开展。智慧物流方面,通过打造义西南、义东北两大物流平台优化全市物流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红狮智慧物流二期、深国际义乌智慧综合物流等项目。陆港集团积极布局“智能仓库”建设,通过AGV机器人、高密度仓等智能仓设备,为电商企业提供仓储、打包、物流、管理系统输出、大数据挖掘等一条龙服务,有力推动电商仓储条码化、无纸化、可视化、智能化。同城配送平台上线运行,物流“最后一公里”顺利打通。
2)痛点问题
本地平台线上贸易成交难,商贸物流信息互通不足。智慧商贸方面,B2C、C2C业务依托外部资源比重较大,“义乌购”等本地平台活力及影响力不足,对电商的信息化管控水平亟需加强。商贸数据融通有待完善,“订单+清单”系统有待做深做实,“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出口新增长点急需做大做强。国际B2B市场核心业务参与度不足,无法实现大额外贸B2B闭环流程,未能实现商贸业务单一窗口,出口退税、补助获取不便,亟需完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和体系。智慧物流方面,义乌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陆港间信息联动不足,与外部的上海、宁波等地港口、海关的信息系统和数据亟待打通,对“四港”联动的支撑作用尚有不足。义乌物流市场总体体量大分布散,且不规范,货物的仓储管理、在途管理、操作管理等环节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关数据亟待打通。国际物流、海外物流仓储的远程管控水平、供应链布局、物流效率、有待提升。
(4)产业经济
1)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对产业推动作用初见成效。制造方面,依托义乌聚邦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项目,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雏形初现。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和设备改造,2019年补贴费用超过6000万,占改造费用的10%-18%。“聚饰云”、朵彩“聚织云”、智能袜都、天派服装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已投入使用,加快推动了服装制造企业产业转型、产品创新、技术升级。新兴产业方面,建成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唐高鸿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培育了一批光电信息、人工智能等项目。园区方面,全市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54个,集聚小微企业2859家,其中27个省级小微园区,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其中聚饰云产业园被认定为2019年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后宅吉成文体小微企业创业园、廿三里饰品小微创业园被认定为2019年浙江省数字化试点园区。文旅方面,开通“文旅义乌”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文旅资讯服务。
2)痛点问题
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改造和带动能力仍有不足。由于全市信息化建设缺乏数据整合和协调运用,缺少支撑商贸、物流、制造、金融、信用等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流对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的引领驱动作用未有效发挥,信息化与产业发展融合深度不足,信息化对义乌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带动提升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智慧制造方面,义乌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大多需人工采集,成本较高且无法实时监测。本地小商品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存积压等问题凸显,大多数工厂难以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和销售,产业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不足。新兴产业方面,以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较为薄弱,缺乏龙头型信息技术企业,对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吸引和带动效应不强,创新环境和氛围不够浓厚。智慧园区方面,义乌产业园区数量较多,多数园区智能化水平较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对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信用状况收集难度较大且不准确,难以根据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趋势预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较为普遍,无法开展精准化的政策与金融扶持。智慧文旅方面,义乌旅游产业规模小且分散,监测难度大,旅游文化体育类资源精细化管理不足,旅游大数据应用欠缺,缺乏面向游客、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统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