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加大开放力度,推动多元合作的国际化教育
秉持开放多元、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落实宁波市与教育部共同推进的教育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教育对外开放先进县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区。
〔举措42〕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引导和支持在慈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与境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国际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创建前湾新区国际教育(技术)论坛,建构中外协同科教融合创新体系。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多方位交流与合作,双方的师生交流项目达10项以上。
支持职业院校与国际技能组织联系合作,与海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以职教集团、产学研联盟为纽带的教育共同体。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外青少年交流,稳步扩大中小学校对外“千校结好”规模,推动中外姊妹学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增强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互学互鉴。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到2025年,85%以上的高中段学校和35%以上的义务教育段学校与国(境)外学校建立经常性的教育教学交流关系。
(十四)借力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智慧引擎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和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破解教育公平、个性化教育等难题。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建设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优化教育治理方式方法,打造教育数字化治理的“慈溪样本”。到2025年,初步形成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丰富、个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教育服务新样态,实现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目标。
〔举措43〕加快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设备
加快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现教育主干网络从IPv4到IPv6的升级平移。建设5G专网,推广“5G进校园”活动,借力技术革新,大力提升校园信息传输速率。到2025年,交互式多媒体覆盖率以及中小学常规理化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智慧图书馆配备率等信息化建设指标居宁波市前列。
〔举措44〕全面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
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建设慈溪教育大数据平台,开发“教育决策屏”应用系统,实时采集、汇聚、分析学校教学、管理等数据,推动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通过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支撑招生计划、就近入学、学生资助、安全防控等教育管理做到科学决策。增强教育数据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提高教育管理、决策及公共服务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建设云端数据库,开发适合慈溪市教情、学情的各类应用平台,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与教育,确保校园数据安全,保护师生隐私,净化网络空间。到2025年,初步建成一体化在线学习平台、中小学智慧后勤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数据监测中心、校外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等重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举措45〕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互联网+教育”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异地学校结对、缩减城乡教育差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学校首席信息官机制,逐步扩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支撑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服务。依托人工智能新技术,加快推动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方法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智慧教学、智慧资源、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环境,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校园生态体系。到2025年,培育一批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智慧教育APP全市中小学全覆盖,初步建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普通高中学业质量分析系统。
四、组织领导与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镇(街道)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创新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落实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的具体方案,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保持规划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解决教育突出问题的协调机制,健全教育发展问责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主体责任,将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领导班子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定期通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主动向人大报告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加大投入保障
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资源开发需要。合理制定和调整生均经费的拨款标准,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教师福利支出不占用生均公用经费。加强对薄弱学校改造和小规模农村学校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快义务段学校、幼儿园的新建。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支持教育发展,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完善办学成本和教育投入核算办法与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工程建设和经费使用透明公开,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格执行教育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教育装备保障能力,提高教育装备使用价值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奖助贷补免多元化的学生资助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推动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相结合。
(三)凝聚社会力量
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公安、编办、人社、卫健等部门要积极为教育优先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舆论和社会环境,在教育经费安排、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基础建设、教师招聘与编制管理、校园安全与周边环境整治、学生交通与饮食安全、流行性疾病预防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尽心帮助。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争取各镇(街道)、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加强规划宣传,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途径,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改革发展成就以及教育系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及时解读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主动参与教育和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