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化商旅文融合,倍增商贸流通协同效能
1、打造标志性旅游商业街区
适应当代城市居民(特别是新时代人群)、游客与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把都市消费、休闲旅游、地方特色(如老字号)、文化体验等产业有效结合起来,高质量建设商业步行街区,探寻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模式,打造“现代休闲消费街区”和“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空间”。重点建设桐庐老城区开元路商业街、分水武盛古街、凤川翙岗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深澳历史文化街区,及芦茨老街、窄溪老街、合村昭德水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发展桐庐、浙西(特别是老严州三县),乃至杭州的“老字号”商号名店、手工作坊(如剪纸等)、地方特产、传统小吃、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商旅文网点,展现城市记忆与历史文化风貌。
2、建设旅游商贸重要节点
针对桐庐旅游资源分散,县城聚客能力不强的现实状况,加大重要旅游节点的商贸服务支撑能力,营造“多点开花、星火燎原”的旅游商贸发展格局。一是依托富春江慢生活区(芦茨、茆坪、石舍)、旧县街道(合岭、母岭)、莪山与合村等乡村旅游热门网点,适度建设生态型休闲度假酒店、旅游特色商业街区、民居民宿等商旅服务设施,配套发展特色餐饮、休闲餐饮、便利店、旅游商品专营店、休闲娱乐等商贸服务业态。二是依托蜂之语蜜蜂王国、天厨蜜源、桐君堂、妙笔智慧乐园、霍普曼体旅小镇、横村针织等工业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生产观摩、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研学旅游、特色产品定制、土特产品零售等商旅文融合业态。三是依托富春绿道,统筹规划建设或利用民间资源建设一批“绿道驿站”,提供综合交通、产品售卖、简餐、运动补给、休憩、自行车租赁与修配等基础服务。
3、塑造桐庐商旅文品牌
一是以桐君堂为龙头与代表,挖掘徐永庆堂、王济德堂、美味和、福兴和酱园等一批能够展现桐庐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老字号品牌。二是以三通一达为龙头与代表,培育蜂之语、天厨蜜源、七里人家等一批能够展现桐庐时代风貌、精神气质的新生代老字号品牌。三是大力培育、推广剪纸团扇、桐八味、雪水云绿、新合索面、榧留香、畲乡龙须等特色产品,注入文化创意元素,打造桐庐伴手礼区域IP。 四是充分利用桐庐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编辑、出版图书,制作纪录片、慕课、短视频、动漫,举办分享活动等,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推进非遗传承人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民宿,创新开展非遗讲座、展演、展示、传习、实践活动。
六、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商贸流通产业龙头
1、扶持本地商贸龙头企业
一是支持久友贸易、七里人家、久缘餐饮、同路人等桐庐本地商贸龙头企业,通过直营、兼并、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网点建设,扩大经营规模,甚至走出去开拓县外市场;二是依托企业品牌、管理等自身资源条件,结合细分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三是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逆向整合供应链条,通过开发自有品牌、买断经营等方式,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四是支持商品市场、大型超市、专业店等大型实体店向商贸服务综合体转型,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设施,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
2、招引国内知名商贸企业
一是以富春未来城等重点产城新区为依托,持续推进零售、宾馆酒店、物流、会展、休闲娱乐等国内外商贸流通知名企业的招引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商业品位和经营档次,扩大桐庐商贸流通在浙西地区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二是以银泰等商贸龙头企业、迎春南路及开元街等重点商业街区为依托,招引快时尚、餐饮、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与商号,及中华老字号网点,通过县域品牌聚合,增强县域商贸流通高质量供给,丰富城乡居民消费选择;三是依托大润发、物美、世纪联华、天猫、京东等线上线下商贸龙头企业,通过下沉乡镇社区、拓展线上业务等方式,发展一批智能化、体验式零售网点,延伸城乡商贸服务网络。
3、助推内贸一体化发展
鼓励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快递与物流企业,依托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海外仓等公共平台与设施,在欧美等主要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建立海外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网络;鼓励桐庐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建立线上线下国内营销渠道,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做强横村中国围巾城、分水笔业国际博览中心等专业市场平台功能,以“市场采购+外贸出口”等方式推动内贸和外贸的一体化发展。
七、完善营商环境,提升商贸流通治理水平
1、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大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倡导行业自律,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推进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发挥主管部门在打击侵权假冒、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依法打击行业垄断、欺行霸市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非市场行为,保障商贸流通主体公平竞争的权益。加强部门协作,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哄抬价格、以次充好、商业欺诈等不良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加强餐饮与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农产品、肉类、禽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药品、食盐、烟草、成品油、烟花爆竹和危险化学品等专卖与特种经营产品的监管。
2、完善商贸流通行业统计监测
健全县、镇(乡)、企业三级监测网络,优化监测样本结构,逐步扩大监测范围。优化以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农村市场等为重点的城乡市场监测信息直报系统。及时掌握重要商品市场运行、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情况。做好商务预报,加强消费品市场信息发布,引导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城乡消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分析、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市场监测智能化水平。依托监测体系,加强商品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增强决策支撑和服务大局的能力。
3、推进商贸流通信用体系建设
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建设县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纳入“信用浙江”及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县商务局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等组织,按照《商贸流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GB/T 39450-2020)标准,梯次推进对全县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及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依法使用流通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管理。引入消费者评价机制,结合“互联网+”,探索建立基于“线下消费,线上评价”的县域消费信用评价新模式,推动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优质规范服务、自觉履行责任、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