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构建智慧教育大环境。深化5G教育专网建设,打造数字化5G教育专网,实现基础校园5G专网快速搭建,加快智慧校园环境部署。建设和优化支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信息化环境。推进教育资源网络高速互通互联,充分依托“之江汇”网络学习平台,丰富拓展“名师公开课”“网上优课”“微课学习资源包”等在线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电子政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名校上云”、省级网络教学空间、数字家校认定等工程建设,构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到2025年,创建省级教师特色教学空间不少于10个,各学科原创资源均能入选市网络教学精品空间和市专题教育社区,培育市级信息化创新应用标杆学校4所,数字家校认定比例达35%以上。

  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实施新一轮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健全“入学早知道”大数据管理体系,推动“市民端”2.0迭代升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整体智治”新场景。深化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健全入园入学无纸化报名系统,优化各教育权力事项“网办”“掌办”体验。依托浙政钉、浙教钉、杭教钉等协同应用平台,逐步建设支持多终端的组织中枢、应用中枢,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模式,打通“省-市-区-校”四级组织用户体系,外延至家庭末端,保障政务、校务上下贯通,打造局校一体、云网端一体的协同平台。推进数字赋能教育,建立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枢——“临平教育大脑”,构建涵盖规范标准、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安全保障和运营维护等的教育数字中枢。推进中小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深化人工智能教育。以皇国山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为核心,按照“基地校+中心校+项目校”三级部署体系,继续开展面向全区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推进“AI+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加强基于数据驱动智能推送和学生自适应学习的研究,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样态。各学段起始年级人工智能职业体验全覆盖,以赛促训的社团实践活动贯穿全周期,注重“种子”培养,打造人工智能教育“临平样板”。

  5.构建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强化教育整体智治,探索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建立多部门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协同共治机制。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教育行政程序和权力运行方式,坚持教育行政清单治理。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深化教育办学改革,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教学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全面推进依章治校,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激发办学内生动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水平。大力精简、严格规范“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全面推行以放学后托管、初中生晚自习、免费在线学习、暑期托管等为重点的课后服务,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优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深化督导体制机制建设,建成机构健全、队伍专业、程序规范、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新时代教育督导机制,将督政融入各类督导评价活动,提升政府对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完善以学校自评为基础、内部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督学制度。强化督导结果应用,建立督导约谈和问责机制。构建完善多维度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建立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常态化落实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打造平安校园数字管理先进区。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编制校园安防“三色预警图”,形成校园安全高、中、低三大风险等级,构建预警感知、快速处理的校园安防治理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强化教育数据安全管控,建立集动态监控、攻击主动防御、协同应急响应于一体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安全教育,着力开展食品卫生、毒品预防、防欺凌、防溺水、反诈防骗、反邪教等专题教育及反恐防暴、防震减灾、消防疏散应急演练。严格落实“多病共防”措施,做好常态化校园疫情防控。加强校园周边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整治,深化“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校园安全保障水平。

  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将民办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优化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禁超纲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技术,实施“黑白名单”管理制度,有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

  6.促进教育开放转型升级。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积极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区域合作与教育国际协调联动,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青少年国际沟通、国际交流和国际参与能力。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力度。主动接轨上海、江苏,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协作平台,推进友城友校教育深度合作,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教育事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以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小学课程改革、数智教育改革、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学习型社区建设为抓手,主动与上海及杭州其他教育先进区县建立战略联盟,加快教育融沪融杭进程。以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教育合作为基点,整合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平台的辐射功能,加大区外优质资源引进力度,加快面向上海和杭州引进一批优质资源,打造共建共享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新高地。到2025年,引进5个以上区外优质教育资源项目,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覆盖面。

  深度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出台新一轮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扩大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海外研修规模,探索建立区级海外培训基地。支持各中小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提升临平教育知名度。加强国际课程引进评估和教材审查,形成专业机构引领、学校参与的国际课程研究机制和国际经验迁移转化机制。实施“海外课堂”(Study Abroad)项目和“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项目,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开发主题教育课程,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及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国家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学生国际交流、国际化课程参与率达80%,中小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的比例达32%。

  强化教育支援帮扶。积极探索教育对口支援新途径,重点开展援建地区骨干教师、校长的业务培训和师资交流,支持和帮助当地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强化与援建地中小学校际结对帮扶,通过远程网络、移动终端等新技术运用,实现援建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我区各职业高中赴受援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区域特色,促进援建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