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健全分类评价落实机制,注重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开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绿色评价试点,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强化对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建立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强化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实施加快促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分层分类评价改革。出台“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学相融合导向,全面提升教育评价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的激励功效。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探索建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学生多维度、多层级评价体系,实施以“绿色质量”为共同价值取向、全面教育质量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完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开展基于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研究,科学编制学科核心素养指南,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逐步建立“智评”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评价数据集成,实现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全覆盖。
2.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把高素质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校长队伍。
加强“四有”好老师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督查惩处、考核运用、典型宣传、激励关爱”五融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新时代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大力宣传“师德优秀教师”等先进事迹,完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典型选树机制,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健全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师能建设“五个一”工程,突出新教师队伍建设和名优教师梯级培养,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新三名工程。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等要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健全与省内外高校、教师研训机构、基地学校等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临平教师培训资源库。
健全教研训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发展研究学院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上的重要作用,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适当提高教研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制定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送教入校、学校联系点制度,教研员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建设,落实“区-片-校”培训路径,创建区域名师工作室、培训工作坊,打造教师培训“星火营”。以“研训结合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创建片区教师成长联盟体。利用名师引领、导师带教等形式,突出构建校级学校教师成长营,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健全教师与公务员工资待遇长效联动机制,继续保持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实现同时间同幅度增长。按国家和省市核定标准和要求,每年核定一次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健全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提高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益。完善教师准入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国家教师资格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制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全面落实职称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中小学自主评聘,扩大学校职称评聘自主权。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实行幼儿园合同制教师聘用,着力破解教师缺编和教师结构问题。深化“区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促进师资资源均衡配置。从严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从严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完善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养、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校长阶梯式培养机制,培育一批优秀年轻骨干校长、优秀名校长、“教育家型”卓越校长。加强公办学校校长培养力度,稳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完善干部常态化交流机制,优化教育系统干部结构。丰富干部培训资源,加大校长跟岗研修、海外研修力度,建立党性锻炼基地、名校长培训基地等,为校长专业发展搭建多维平台,着力打造一支懂教育、善管理的优秀校长队伍。
3.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以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发展原则,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拓展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需平衡。
优化教育布点规划。根据临平区国土空间布局及发展定位、房产交付、人口分布等情况,研究制定“十四五”教育项目布点规划,结合房产楼盘、产业园区等规划,形成教育资源布局一张图展示。全面实施教育资源扩充工程,加快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效改善办学条件,5年投入资金100亿元以上,实施新建类学校项目不少于56个,所有学校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以环保、实用为原则,按照实际需求分批分类统筹实施。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建立优化教育基建项目推进的新机制,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多部门统筹提前开展项目模拟审批,有序推进并适当提前完成学校建设。依照先急后缓原则,做到教育项目优先规划、资金优先安排、用地优先保障。加强项目监管、指导等工作,做好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确保排定学校建设项目按期保质完成。加快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合理提高学校建设相关标准,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探索灵活设置百户比指标,尤其是学位需求增加较快的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等区块,适当提高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百户比。
创新资源拓展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建设模式,挖潜扩大增量。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村级留用地项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政府整合办公场地等资源,以租赁、租借等形式举办公办中小学或幼儿园。试点实施产业园区办公楼宇嵌入式幼儿园举办模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解决用地紧张、人才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倡导现代化学校建筑设计理念,颁布《临平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标准实施细则》,重视有教育灵魂的一流学习空间建设,试点建设与未来社区相融合的未来学校。启动投入10年以上学校改建工程,引入老校园有机更新、小空间微更新等理念,打造100个微更新示范项目。实施教室护眼灯光改造工程,确保教室智能照明达标率85%及以上;推进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创建学校比例达50%及以上。
4.打造数智教育新高地。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深度融合的趋势,推进各类教育课程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与评估数字化,发挥信息技术跨时空集聚、存储、传递、交流、加工教育信息的优势,探索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新模式和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