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开展耕地功能恢复工作,多项举措确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对耕地功能恢复进行全面调查,根据恢复难易程度和群众意愿,分批次、分年度完成。以时间换空间,在新一轮规划期内逐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并建立机制予以保障后续管理。优先对粮食功能区范围内的“非粮化”耕地进行整治,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确保恢复后的稳定耕地符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条件和要求。建议在省域范围内统筹平衡确定各区县指标任务和布局,比如通过山海协作外购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都是优质耕地,理论上应当由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属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并计入余杭区的保护任务,以账册换空间。
六、“十四五”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调整
在优先保护生态、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美丽余杭,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动土地清理盘活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积极通过争取省统筹指标、造田造地和“旱改水”提升工程、外购补充耕地指标等多种途径,多方筹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严肃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义务。
到2025年,为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展现建设“重要窗口”的排头兵风采,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的“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为了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功能,对我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并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分析。结合上位规划、余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各类专项规划及各部门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根据实施全域创新、推进全域美丽、开展全域整治、实施全域枢纽等四方面梳理出“十四五”期间余杭区的重大建设项目并滚动更新,依据规划发展布局和现有重大项目需求,统筹配置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点民生项目用地,做到指标优用,更好地实现资源要素精准配置。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分析
(1)农用地结构调整。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严格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十四五”期间,农用地增加渠道主要包括开发未利用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及农村居民点和采矿用地整理等。同时,由于建设用地扩张,耕地仍将有所下降。
(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理性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合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比重;有序安排风景名胜设施及特殊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十四五”期间,我区发展有着千载难逢,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余杭区将处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城乡规模、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将继续快速增长。我区重点规划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将在此落地实施。
“十四五”期间,以“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的新格局作为整体发展构架,理性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合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3)未利用地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适度开发和利用其他土地,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由于加强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等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未利用地将大幅下降。
(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分析
通过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安排用地指标,确保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发展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动土地清理盘活力度。协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框架,形成生态优先、耕地保护、建设控制的有机综合布局。
“十四五”期间,为了构建余杭区区域协同一体,构建开放融合的都市新区空间格局,规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全面数字化转型实践示范区三大区块。借助三大区块的辐射作用,形成“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的空间发展格局,更好的强化杭州都市区对周边县市区的多层次影响,更是加速长三角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方面的一大重要推力。
一廊:城西科创大走廊。立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统筹未来科技城和云城高质量发展,串联南湖科学中心、未来科技文化中心、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数字•健康小镇等平台载体,向西连接临安青山湖科技城,通向临安,向东连接紫金港科技城,拓展融入西湖、拱墅等杭州主城区,辐射临平,有机串联生态、科创、产业、生活、文化空间,荟萃名家名校名企名院、迸发创业创新创意创造,形成以湿地湖链为脉、科技创新为魂的湖城一体科创主廊道,打响全球创新策源地品牌,打造产学研紧密协同、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发展“金腰带”。
一轴:南北千年发展轴。全长约11公里,贯通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到代表未来城市、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未来科技城与云城,串联中法航空大学和中国(杭州)航空科技小镇,展现古城与新城辉映、历史与现代交汇、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创意、生活等融合发展,打造全面真实展示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一轴”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十字交汇,拓展科创大走廊南北两翼,向北连接德清、辐射安吉,向南连接富阳、滨江,优化提质城市综合服务能级。
一心:区域科创型城市中心。联动未来科技城和云城核心区域,打造规划范围约70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加快未来科技文化中心、未来科技城CBD建设,集聚高能级城市服务功能。规划建设西站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城西高铁枢纽中心提升集聚区域性服务功能。推动“一心”打造成为都市科创中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科技业四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示范试点园区。发挥余杭行政、经济和创新中心作用,强化城市核心区的中央活动区功能,加快优质教育、医疗、商业、休闲等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区级非遗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科技馆、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等标志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着力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体育新地标,强化城市门户形象,增强核心带动力、辐射力、竞争力。
——未来科技城。依托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未来科技城数字•健康小镇、浙江人才大厦、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等科创空间,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推进余杭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物联网先进技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命健康等领域专业化品牌园区。强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生态更优的环阿里创新圈和环南湖创新圈。
——杭州云城(余杭片区)。坚持站城一体、综合配套、三生融合,加快高桥科创岛等平台建设,与云谷、西湖大学联动发展,培育云计算、智慧医疗等未来产业,创新数字治理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建成彰显山水之城、文明之城和数字经济第一城特色的未来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