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探索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以及实施权属奖励等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对由财政资金资助、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研发完成的科技成果,允许各方自主约定成果归属使用、收益分配,更好激发各方推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专栏6 人才重点行动计划
高峰人才引育行动。引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专项人才行动。到2025年,全市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中国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全球顶尖人才20名,新引进领军人才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8万名,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00支。
专项人才引育计划。到2025年,培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400名以上、创新创业团队60个,生命健康领军人才200名以上、创新创业团队30个。
(四)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新生态。
1.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对全市创新创业平台整体协同、联动发展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两大高新区、“两廊两带”、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平台基地的规划建设,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平台支撑。着力建设一批科技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技术联盟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全市域科技大孵化器,梯次布局“重大平台+特色小镇+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2.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以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导向,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与转化绩效奖励机制。加快建设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杭州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创建中国(浙江杭州)科技成果交易所,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球科技成果在杭交易、产业化提供技术评价、价值评估、成果拍卖、挂牌交易等“一站式”服务,将杭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中心。支持和加强在杭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在杭州市创业投资(天使)引导基金中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集聚,促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外地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杭州落地转化。
3.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以科技创新融入、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导向,以杭州举办国际顶级学术交流活动为契机,支持在杭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广大科技型企业融入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在海外创新高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布局建设海外创新孵化中心、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创新载体平台,构建联通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主动与外方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成果示范等科研合作计划,加强国外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抢占技术前沿,占领国际市场。培育一批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引进重大创新项目来杭落地产业化。发挥杭州科技、人文、生态优势,支持国际科研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在杭设立研发总部或分支机构,带动境外优质创新资源流入杭州,提高杭州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五)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和“雄鹰行动”,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直接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税收扶持、金融保险等多种激励方式,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2.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引导机制。加强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引导,突出对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再按25%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标准给予奖补,深化完善科技创新券制度。鼓励科技型企业引入上市和并购重组保险机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设研发机构、拥有发明专利全覆盖。支持企业建设各级高水平研发机构,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首台(套)创新产品首购制度,加快对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3.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杭州路径”,支持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如创新领军企业)发挥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圈,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专项设置、指南编制等工作中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六)提升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1.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区为抓手,以人工智能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端软件为先导,建设开源开放、协同共享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软件、硬件和智能云的协同共融,促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产业新领军企业,打造全国云计算之城和区块链之都,建设国际级软件名城。以量子通信、类脑计算、柔性电子、下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为重点,率先探索未来产业培育模式和路径,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基地。
2.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链适配产业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创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药物研发与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战略材料等领域为重点,支持行业重点企业会同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介等组建技术产业联盟,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协同创新。促进平台、物流、定制、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数据、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的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服务提升融合发展。在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计算、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在现代物流、平台商贸、金融科技、个性化定制、云服务和科技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流产业生态,构建创新驱动、协同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化纤纺织、食品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为带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和测试平台,打造“1+N”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体系;加快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数字化新场景应用,推动制造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提高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传统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七)提升市域创新协调发展合力。
1.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建成“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奋力打造我省“重要窗口”的鲜明标杆,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探索推进平台集聚、人才集聚、要素集聚、政策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对符合省三大创新高地建设要求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实验体系和市级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原则上优先规划落户大走廊,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支持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区等为联动发展区。健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体化整合、实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科技特区机制,统筹政府及社会科技资源,引进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和人才团队,建设一批世界级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发机构,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获得一批领跑国际的标志性成果,提升硬核科技原创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