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

  四、重点任务

  (一)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战略力量。

  1.持续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杭州发展战略导向,加快引进建设若干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探索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机制。加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法航空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等建设,打造西湖基因编辑中心等一批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服务杭州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科创平台,加快形成自主创新原动力。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和西湖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在杭省属高校、市属高校、科研院所聚焦特色学科和专业,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创建国内一流高校、一流院所,为杭州科技发展提供人才和科研保障。

  2.加快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整合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高起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用好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平台,在引进符合杭州创新发展战略导向的中科院优质科研资源过程中,建设一批高能级实验平台。完成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规划建设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积极谋划多维超级感知装置、超长基线激光干涉精密测量装置、量子光机电系统材料和器件研制平台、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平台、新一代工业物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平台、新型智能计算架构试验与验证平台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大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主动争取国家实验室在杭布局基地,协同支持在杭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提升,合力推进之江、西湖、良渚、湖畔等省实验室布局建设,支持中电海康自旋电子与集成电路系统实验室、阿里巴巴数据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等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视频感知开放创新平台等建设。建设钱塘科学城,打造军民融合的柔性电子创新高地。

  3.加强前沿核心基础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国家和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及高层次人才、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作用;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计算、脑机融合、物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脑科学、基因工程、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精准医疗等生命健康领域,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技术依赖度较高的科学领域,以及量子科技、柔性电子、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布局;加强引力宇宙、粒子物理、量子场论、生命科学、量子科技等交叉学科建设和变革性、交叉性基础研究。力争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数据、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生命健康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使杭州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专栏5 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平台

  新型实验室体系。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西湖微纳光电系统集成工程中心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建设湖畔、良渚等省实验室,推动在杭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创建一批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加快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规划建设,谋划建设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平台、多维超级感知装置、超长基线激光干涉精密测量装置、量子光机电系统材料和器件研制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到2025年,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4个。

  国家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平台。全力支持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企业牵头创建国家数据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系统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基功能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到2025年,争创国家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

  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法航空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建设。到2025年,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0家。

  (二)打造重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

  1.组织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杭州科技创新基础与特色优势,紧扣创新链和产业链中最核心、最前沿的“卡脖子”技术关键点,在数字安防、电子商务、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集成电路等信息技术领域,结构生物学、基因工程、免疫与细胞治疗、新药创制、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生命健康领域,柔性材料、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与装备、成套机械装备、关键仪器设备、集成电路装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重点领域,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战略创新产品,打造国家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策源地。

  2.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应用创新。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主线,支持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布局,引进培养人工智能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脑机一体、核心算法、区块链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努力突破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加强人工智能社会实践,加快人工智能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公共安全、未来社区、终身教育、大众健康、自主创业、绿色建筑、便利交通、低碳生活、服务治理等典型场景的创新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在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各项活动的应用,助力打造智慧亚运。

  3.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机制,加快建设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合作项目;加强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在杭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在杭高校院所的科技支撑作用。鼓励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市属高校及科研院所面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为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及其教授专家、在校学生在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应用示范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保障,为杭州创新人才培养、科技项目引领、成果应用示范、新兴产业培育等提供强大支撑。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组织重大国际科研合作计划、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申报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时与我市单位合作,对组织创新联合体在杭开展科研活动、成果应用等给予积极支持。

  (三)打造国际化科技人才汇聚高地。

  1.大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人才。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发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的优势,实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开展高峰人才引育行动及专项人才引育计划,支持高端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和省“鲲鹏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市级海外引才、引智计划和领军型企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实施“万人计划”,优化顶尖人才和领军团队支持模式。创新“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柔性集聚国内外高端智力。实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面向全球百强高校和国内一流大学(学科),引进高水平青年英才,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在建站补助、在站补助、科研资助、留杭补贴等方面给予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支持。构建“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库,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创新高地布局“人才飞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建设研发中心。

  2.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以“一区一策”方式,加强对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人才政策的创新突破。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四唯”,注重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探索建立人才项目和人才认定举荐制度,更好发挥同行专家评价作用,探索授权行业协会、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举荐认定人才。鼓励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创新政策试点,大胆探索通过高校和重大平台留编方式引才,加快打造杭州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目的地”城市品牌。接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人才新政及配套实施细则,有效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紧缺难题,为来杭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