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慈善公益工程。出台新一轮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聚力形成10个慈善救助弱势群体品牌项目,慈善捐赠总量、慈善组织数量、慈善信托规模实现全省第一,打响“钱塘善潮”品牌。
4.高质量助残工程。建设全国一流残疾人就业示范“窗口”,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和托养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残疾人文体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培育100个市级优秀残疾人文体基地,残疾人专业康复设施和专业托养设施实现市域全覆盖。
5.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程。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建立涵盖军人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等全过程服务机制。完善移交安置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阳光安置”机制。建设退役军人“双创示范基地” ,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行的教育培训体系,拓展退役军人就业信息平台。逐年提高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抚恤金标准。
七、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全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全面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打造一批特色理论宣讲平台和传播基地。提升理论传播工作实效和理论大众化普及化水平,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完善智库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高质量新型智库。
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和“最美杭州人”选树工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等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开展“工匠日”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知识普及、科技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持续打造世界遗产群落。高水平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提升其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圣地的国际辨识度、世界影响力。深入挖掘西湖文化内涵,推进“世界爱情文化之窗”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着力打造国际运河文化示范城市。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保护和申遗工作,统筹做好跨湖桥遗址、临安吴越国王陵、严州府明清古城墙、洞霄宫、天目窑等综合保护,加快德寿宫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动余杭、临平、萧山等地古遗址考古发掘,加强宋韵文化挖掘、研究和展示。深入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动严州古城、新登古城等一批古城镇焕发新生机。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做好蚕丝织造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金石篆刻、浙派古琴艺术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等工作。全面传承发展越剧、杭剧、绍剧、小热昏等杭州代表性地方戏曲。持续编纂出版“讲好杭州故事”之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建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
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打开“一带一路”友好合作窗口,推动杭州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深入实施“新杭线”文创品牌国内外巡展计划,深化发展友好城市,策划举办系列高水平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支持杭州歌剧舞剧院、杭州爱乐乐团等文化单位赴国外演出。持续推进杭州海外交流基地及对外交流人文体验点建设,讲好杭州故事。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全面布局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新建大型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市级文化机构通过新建、共建等方式向郊区新城导入优质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杭州书房”、文化客厅、博物馆等建设,促进文化场馆总分馆资源共享流通。积极倡导全民阅读,高水平建设城乡图书馆体系,打造书香满城的“阅读城市”。加快规划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文化新地标。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供给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专项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实现村(社区)公共文化场地共用电脑、宽带、wifi设施全覆盖。
扩大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策划一批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若干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和节庆品牌。深入实施文化文艺精品工程,推进重大题材作品高水平创作,展现杭州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时代风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完善共享课堂、网上书房、数字展厅等服务内容。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展览水平。建立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
专栏 5 文化事业大繁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