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消费促进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每年100亿元级速度增长,累计完成7445.03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8.3%。新建成大型商贸流通项目超7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认定城区特色商业综合体10家, 新改建公益性农贸市场10个,创成国家级绿色商场3家、省级绿色商场1家,12个重点企业和2条产业链条入选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更加健全。新增批零住餐限上法人企业超1000家,建成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线上平台,注册企业1000余家。消费环境持续改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市民日益提升的美好生活需求得以更好满足。

  商贸特色发展成效显著。创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商贸企业“双创”示范成效显著,培育形成26家产业特色鲜明、集聚优势明显的商贸集聚区,扬州三把刀特色步行街、东关街创成首批省级高品位步行街试点街区和培育街区,东关街-国庆路创成首批江苏省老字号集聚街区,新增 “江苏老字号”品牌7个。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持续推进“互联网+商贸”,加大对限上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电商营业额保持年均20%以上增幅。高邮创成国家级电商示范县、江苏(扬州)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创成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笛莎创成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新获批4个省级示范县和70多个省级示范镇(村、企业、园区、社区)。获得各类试点、示范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园区口岸载体提档升级。召开全市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政策体系和考评办法进一步完善。各开发园区更加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主责主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十三五”期间,全市11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5家,2020年开发园区规上工业开票销售39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59.6%、58%。出口加工区叠加升格为国家级综保区,新获批国家级生态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2个、省级创新型开发区2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3个、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个。高邮、宝应2个南北共建园和中德梅泰尔工业园等跨境合作园区稳步推进。口岸功能不断完善,新开放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7个,扬泰机场新开通国际航线9条,累计达14条。口岸提效降费成效显著,建成并持续优化扬州电子口岸平台,出口、进口货物平均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4小时、70小时。

  商务发展贡献度逐步提升。主要商务指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进出口占同期全市GDP的15%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缴纳涉外税收占同期全市税收总量的25%左右。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7.7%,批零住餐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电商扶贫助农增收效果显著。开发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0年,11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贡献了全市54.8%的GDP、76%的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以及8成以上的到账外资及出口额。

  发展短板。成绩与问题同在。我市商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困难和深层次问题,亟待下一步精准务实地加以解决。总量规模较小。扬州地处东部经济强省、开放型经济大省,水、陆、空交通齐全,具备较好的商贸流通底蕴和开放发展基础,但当前主要商务指标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偏低,与城市综合实力不相匹配。其中,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近5%,社消零总额占比4.7%左右,进出口总量占比2%左右,服务外包合同额、执行额依然较小,相比苏南及省外先进地区尚有不小距离。发展质态偏低。制造业利用外资集聚度不高,“头雁型”“基地型”重大项目不多,先进制造业龙头项目尤为缺乏。在“中美经贸摩擦”大背景下,外贸“滞涨”效应显现,增量不多、存量不足,进出口新增长点尚未完全确立,稳增长压力较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外经指标对境外承包工程依赖度较高,“走出去”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强。消费动能承压。政府层面,消费动能培育不够,夜间消费场景不足,促消费政策指向性有待加强,促消费手段相对传统,缺乏灵活性。市场层面,原创性、始发性商业模式几乎空白,市场主体的消费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供给层面,中低端消费基本饱和,高端消费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外溢,放缓全市消费升级步伐,拉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此外,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线下传统商贸业态转型压力增大,社消零增速与预期差距较大。园区发展靠后。全市11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总体排名相对靠后,进入全省同类型园区前三分之一行列的开发园区仅3家,与历史高位相比,呈现不同程度退位。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建设仍需持续着力,争先进位任重道远。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全新形势,经济社会加速变革,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对商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必须坚持全球眼光、国际视野,把今后五年我市商务工作置于世界经济的大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的新征程中,全盘思考和统筹谋划,强化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的机遇和风险研判,深刻把握商务发展形势。

  国际层面,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变化趋于加剧,国际化进入分化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频发,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全球化、多极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等面临前所未有的阻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酝酿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各国纷纷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正在重塑现有产业链条和分工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市要坚持对标国际、扩大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在合作竞争中抢抓发展机遇,在化解挑战中增强发展动能,推动产业和企业加快融入、加深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引领本市商务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国内层面,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成就,为“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几年,我国人均GDP将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壮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动能加快转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等受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随之发生变化,双向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不可或缺,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基础,江苏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层级,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开放程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整个区域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对我们准确把握商务发展重点和攻坚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本市层面,“十四五”时期,扬州商务发展机遇和风险交织。一方面,“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商务发展蓄势待发。要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抢抓RCEP、CAI等高水平区域合作协定机遇,做优做强开发园区,聚焦高质量外资项目,集聚领军型国际人才,构建功能性总部机构等高端要素,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彰显比较优势,着力构建质态鲜明、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三都”品牌效应转化为城市特质和现实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外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创新驱动的动能还不够,商务领域产业、企业总体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未来五年,强化制度供给、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贸易和投资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仍需爬坡过坎、砥砺奋进。特别是,对美出口占我市出口总额近两成,中美经贸摩擦的走向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影响全市进出口,波及双向投资,亟需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营造更广的商务发展空间、更优的现代市场体系和更好的区域贸易关系,引领推动全市商务经济迈上新台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8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