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26)

  (2)风险挑战

  多类型多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交叠。“十三五”时期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颗粒物和臭氧空气污染、黑臭水体、土壤环境风险、湖泊富营养化等)仍需下大力气解决,而过去关注不够的环境问题(地下水污染、环境健康风险、新污染物、碳减排、生物多样性等)逐渐凸显,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应对难度更大、更繁琐,而环境标准趋严的发展势头仍将继续。同时,随着武进区大规模工程治理任务完成,工程减排的空间日益缩小,实现环境质量达标难度逐渐增大,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也愈来愈高。

  外部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全球性事件导致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不利于资源高效配置,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在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的重压之下,武进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可能减弱;企业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会铤而走险外化环境成本。

  应对气候变化压力逐步增加。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江苏省明确提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并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目标的实现受众多因素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近年来,武进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碳排放量有持续增长的势头,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目前武进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步入新发展阶段,全区生态环境治理范围和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当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所面临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手段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区生态文明各项改革还需落地生根、协同增效,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手段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健全;部分企业环保法治意识不强,依法治污、依法保护的自觉性不够,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高要求落实生态空间管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力打造“长三角最美湖湾城”。

  (二)规划原则

  系统谋划,彰显特色。从武进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武进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探索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升级优化路径。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理念和方法,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武进区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走出具有武进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景观。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环境质量优化改善作为系统工程,全面谋划、部署,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党政主导,全民共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深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社会组织和公众履行义务,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武进区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雪堰镇、礼嘉镇、前黄镇、湖塘镇、牛塘镇、洛阳镇、湟里镇、嘉泽镇、南夏墅街道、西湖街道,并包含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市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以及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26年,并展望至2035年。

  (五)规划目标

  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提前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全面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到2026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取得稳定改善,绿色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任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9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