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城市精细管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1.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1)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等因素,按照“总量平衡、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确定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总体规模;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实施污水厂网站综合提升工程,建设污水调度系统,启动阳湖生态净水厂和滨湖污水处理厂二期;严格落实城镇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系统整治方案,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统筹建设和协调运行,加快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到2025年,建成区8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有序开展城镇污水管网改造更新,加强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和修复改造,完成建成区“小散乱”排水整治任务,着力解决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渗漏和外水入侵等问题,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效;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摸清污水管网现状,建立城镇污水管网台账,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同步完成北建新村、武柴新村、车站新村、新城花苑东区、新城花苑西区雨污分流改造。“十四五”期间新增市政污水管网50公里。
(2)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加快规划发展村和自然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一体化运营机制,按照“能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通过建设污水管网或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农村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省考断面水质改善等的有效衔接,优先治理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村庄生活污水;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排查评估,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的管护机制,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回头看”排查整治,重点整治管网破损、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到2025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0%以上。
(3)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源头雨水收集回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重点实施保护区域自然生态调蓄空间、构建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四大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策略,通过径流控制、污染削减、优化水循环和完善生态功能,实现水安全、水污染、水资源和水生态多重功能;坚持海绵城市建设和绿色建筑推广相结合,持续降低城市硬化覆盖率,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功能,实现雨水自然蓄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4)科学推进垃圾减量分类
优化环卫基础设施。加快编制《武进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1-2035)》,统筹建成区和各镇环卫基础设施点位设置,促进城乡环卫设施布局合理化;持续推进生活垃圾转运设施新改扩建,序时完成东港站新建、马杭站、城南站和淹西站改扩建及前黄站移建工作;加快推进城区转运站渗滤液规范化处置,在城南转运站增加建设80t/d渗滤液预处理设施,建成后收集处理城区范围内其余生活垃圾转运站渗滤液,确保所有站点渗滤液达标排放;完成西湖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和前黄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建设。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做好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创建工作,开展垃圾分类小区建设与评价,2025年前完成建成区所有垃圾分类小区的自验自评;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体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投放,不断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向农村地区延伸;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相衔接的运输网络,合理确定分类运输站点、频次、时间和线路,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精准作业;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到2025年,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提高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加快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强化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方式,加快建成夹山垃圾焚烧发电一期、武进区生活垃圾应急(飞灰库)填埋场建设;推进武进区东升环卫综合处理项目建设,持续提高厨余垃圾处置能力。到202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
2.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1)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排查梳理道路道板、侧石、树穴等基础设施破损情况,解决道路道板破损、起伏不平问题;加大对景观道路、主次干道、支路等绿化提升,增加口袋公园、微空间等驻留场所,打造绿化精品亮点街区;持续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在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施划一批公共停车泊位,查处占用道路道板、城市绿地、消防通道、盲道等各类违停车辆,整治私设地锁等占用公共车位行为;进一步扩大“精品街道”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制度,强化街面秩序管控力度,定期对示范道路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效。到2023年底,新增33条(段)“精品街道”。
完善城市长效管理考评系统。以多级联动系统及综合考评系统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统筹协调城市管理运营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实现多网格管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督、全社会参与;重点建设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系统,整合各道路已建视频探头,将识别的问题推送给市容环卫责任人,全面提升全区城镇长效管理水平;探索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融入考评体系,综合文明城市检查,拔高考评标准,从简单相加逐步走向深入相融,加快信息共享和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