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提升静态交通管理
完善升级“智慧停车管理平台”,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全区公共停车场、社会停车场、路内泊位设施进行一体化运营监管,实现停车智慧化管理,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到2025年,全区新增停车泊位6000个,公共停车泊位基本接入;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以公交枢纽站、物流园区为抓手,加快建设充电桩、集中式充电站等充气充电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完善新能源辅助设施系统,推动充气充电基础设施由公共区域向小区、私家停车位延伸;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施,灵活运用多车一桩、智能立体充电站等形式,完善充电设施布局。
4. 激发低碳循环发展活力
(1)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推进煤炭有序替代转型。逐渐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满足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达峰目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关规划环评和相应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环评文件审批原则要求;加强煤电项目管理,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展;对能耗占比较高的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实施节能降耗;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全区基本实现散煤清零。
优化清洁能源发展布局。以更大力度推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完善新能源消纳机制,提高区域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推进光伏大规模开发利用,谋划做好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库,积极申报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规模竞争性配置项目,鼓励利用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居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有效降低煤电装机比重;加快数字能源发展,加快电网和天然气智慧化建设,实现能源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完善清洁能源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强化电力行业安全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高质量推动工业生态化
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化工、建材、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行业自觉自愿开展审核,2022年完成25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交流,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效能。
加快推进印染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逐步引导现有印染企业向武进科技织染集聚区转移,优化行业布局,严格武进科技织染集聚区准入门槛;全面完成印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重点推进青洋路以西部分现有印染企业强化转型升级;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污水处理、供热及印染污泥处置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印染企业完善创新技术体系建设,实现重点流程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防治印染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创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积极引进科技型纺织印染企业,加快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应用,强化产学研合作和标准建设,打造“高、新、尖”的“纺织印染科技园”。
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开展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培育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产业集群和大型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全面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小微工业企业向规上企业转变,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企业和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攀升,重点打造新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
(3)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促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紧抓工业固废危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源和物耗的监督和管理,实施高温废气回收及余热发电、废水闭环处理循环使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规范完善废钢铁、废旧轮胎、废旧纺织品与服装、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综合利用行业管理,持续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
推动产业循环发展。以“环保优先、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物质循环、能量梯次利用”为理念,持续推进武进高新区和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争创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支持循环经济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支持常州市夹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强财税支持力度,拓宽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支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4)推动园区低碳科技创新
推动园区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常州市“双百行动计划”实施,推进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壮大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组织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及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到2025年,武进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6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以上,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68.8%,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
加快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加强武进与常州科教城的融合发展,谋划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以常大片区为载体,在全面建设好、服务好常州大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加快建设常大创新园区;借助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及23家加盟高校院所资源,深入企业一线搜索、整理、提炼企业需求,组织“点对点”的精准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边界、精确对接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依托高新区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石墨烯研究院等,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区;密切追踪国内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为相关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供技术选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