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丰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3.特殊类岩土(砂土、软土)一般防治区

  特殊类岩土(砂土、软土)一般防治区为特殊类岩土(砂土、软土)低易发区。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坚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工程建设活动中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规程,对砂土液化程度进行详细判别,并采取消除液化的措施;基坑开挖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软土的不均匀沉降。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调查评价

  每年定期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适时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变化、发展趋势和危害等情况。

  部署开展丰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分区,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开展丰县1:1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和抗灾能力,开展土洞塌陷灾害形成机理,为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盐腔地下空间应用推广研究,为盐腔储气项目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监测预警

  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及时开展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的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健全以基层干部、骨干群众和专家为主体的群专结合的监测队伍。

  开展盐矿采空塌陷区监测工程,采用InSAR定期监测,结合分层标、GNSS动态监测、地下水监测、无人机巡查等完善地面塌陷监测体系,切实做好采空塌陷预警工作;逐步形成覆盖丰县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目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完善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三、综合治理

  结合土地整治、生态综合修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实施华山宕口生态综合修复,推进李堂煤矿塌陷区土地整治工程。

  四、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基于徐州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数据获取、分析、信息发布等成熟的工作框架,提升监测信息获取、数据传输保障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的智能化管理与数据动态更新;加大各级开发区、园区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应用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防灾能力建设

  继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全民防范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开展综合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全民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整体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总体部署

  丰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思路: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上,体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联动机制;在地质灾害防治上,不断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支撑体系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丰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促进丰县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任务,在地质灾害点防治分区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部署。

  二、防治分区工作部署

  (一)调查评价

  每年汛期开展丰县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适时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变化、发展趋势和危害等情况。

  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1:5万调查和风险评价,查明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害性和发展趋势,查明新发生地质灾害点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稳定性、危害和发展趋势。2022年12月底前完成丰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二)监测预警

  每年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开展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地质灾害全覆盖的群测群防体系。依托徐州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2022年完成全体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群测群防数据通过手机APP传输,形成数字化、信息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对采空塌陷重点防治区开展专业监测,自规划期起每年完成7.38平方千米的盐矿地面塌陷监测1次;每年进行1次高精度InSAR监测、水准测量40千米;结合现有监测点,2025年前设置分层标1组、GNSS动态监测点5个、地下水位监测井5眼,构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目前徐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丰县独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在恶劣性天气到来时,通过短信、微信、广播等媒体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群测群防员;建立灾害预警的反馈制度,验证预警的准确率,从而不断总结预警经验。

  (三)综合治理

  2022年前结合华山宕口生态综合修复工程,完成华山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推进李堂煤矿塌陷区土地整治。

  (四)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