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

  (二)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以项目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老屋阁绿绕亭综合提升、呈坎村消防与水系道路整治、呈坎国保单位保护工程、下屋保护利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展陈提升与消防安防、潜口民宅利用提升、洪氏家庙消防工程、洪氏家庙修缮工程、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文峰塔护坡加固工程、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洪桥水毁文物抢险加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巽峰塔修缮工程报告》、《潜口民宅博物馆搬迁修缮工程报告》再版、《徽州区文物志》、《罗东舒祠修缮工程报告》、《罗东舒祠彩绘研究》等科研工作。争取区财政支持,设立徽州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古建筑保护利用。

  (三)加大文物安全保障措施

  实行加强管护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徽州区文物安全责任、督查、检查、巡查机制。全区所有文保单位,均按相关文物法规定的程序制定和公布,完善文物突发事件预案体系。严格文物执法,切实加大对破坏、损毁、盗窃、倒卖文物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四)合理利用开发文物旅游

  发挥文物资源和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作用,开发徽州区特色文物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深化“把一份徽情带回家”伴手礼大赛活动,提高徽州区文保工作的美誉度。做实做精文物保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开展古村落保护开发旅游、研学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

  五、推进新闻出版广电发展

  (一)加强融媒体中心运行建设

  结合实际搞好“徽州发布”、微信、微博,“爱徽州”手机APP以及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的开发推广工作,完善服务功能。持续引进全媒采编、网络技术、新媒体运营等专业型人才,增强发展后劲。顺应时代变局走向,着眼服务战略全局,推进基于徽州区广电网的智慧城乡重大项目,实施融媒体区块链平台项目建设,推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服务模式。加强财政扶持,积极开拓农村有线网络运营、中心商业广告业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共同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二)积极推动广播影视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综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展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实施“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打造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系统,实现文化信息广覆盖、高效能、更安全地快捷传播。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建设,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改造,推进卫星直播、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引进酷影猫等影视拍摄制作企业,在微视频、纪录片、广播电视节目、网络视听节目和公益广告领域推出一批有影响、接地气、聚人气的精品佳作。抓好虚假广告、“黑广播”、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工作,确保广电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继续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落实固定放映点建设,推进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工作,争取学校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工作达到全覆盖。

  六、升级文化产业

  (一)大力发展徽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旅游。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秉承“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发展文化旅游,开展研学研修、文化体验、观光度假、民俗演艺、古建技艺传承等活动,推动徽州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工作。利用传习基地,开展非遗研究、创作、传习、交流、展示活动,开发旅游伴手礼。进一步做强以竹雕为代表的“四雕”文化产业、以黄山毛峰为代表的茶文化产业,不断提高非遗民俗演艺、非遗体育水平,推动产业化发展。

  (二)持续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各地的地方农产品、地方美食小吃、地方节庆活动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一村一品,村村有美食,村村有活动”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拓展红色文化产业。依托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廉政馆,利用小练、琶塘、碣石等红色资源,扩大徽州红色教育基地影响力。创作设计徽州区红色旅游资源图书、音像制品、邮政票品和旅游工艺品。

  (三)融合创新文化新业态

  深化文旅农体融合。推进农业景观化、文化化,发展农业观光园、农业体验园、花卉景观园;开展主题化建设活动,建成一批主题民宿、主题村落、主题酒店,提升文化品位,扩大知名度。

  培育文化新业态。扶持文化创意,数字文旅、网红经济、云直播、云演艺、广告会展等行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四)做强做大骨干文化企业

  壮大永新包装、宏锦彩印、精工凹印等为龙头的包装印刷企业,做强谢裕大、老谢家茶、竹艺轩、竹溪堂、徽派雕刻研究所等为骨干的非遗企业,升级“无极雪”水文化产业,推动浪漫红文旅集团规模化扩张、效益化运营。力争新增规上文化企业8家以上。。

  积极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鼓励其创新产品与服务、开展特色经营、提升科技含量和原创水平。

  第六章推进建设体育兴盛之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体育综合实力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青少年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m2以上,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体育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民俗体育,使体育文化成为文旅名区的重要品牌。

  一、统筹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和提档升级工程,建成徽州区全民健身中心,完善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紧紧贴近群众需求,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金角银边”等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建设设施,严格落实城市居住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加强场地设施智能化建设,提升体育设施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有序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二、开展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办好农民运动会暨全民健身运动会,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各类运动会,丰富基层赛事活动内容,大力开展社区运动会,举办好省市区三级业余联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承办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结合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创建“一区多品、以乡(镇)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三、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和等级评估机制,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体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人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设衔接有序的社会俱乐部竞赛、训练培训体系。

  五、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荣获“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契机,以“徽州绿道”为载体,重点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户外露营基地、体育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体育用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产业融合,打造一批体育产业精品项目。结合我区山水禀赋,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体育资讯平台及户外运动机构、组织、俱乐部进行合作,积极谋划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发展体育旅游,打造体育运动休闲旅游业态,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1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