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黟县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打造渔亭桃花源休闲体验集聚区

  以渔亭古镇古码头为核心,讲好徽商故事,围绕“桃花源”文化地标,讲好桃花源故事。提升渔亭古镇旅游休闲功能,推进渔亭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古桥、古街、古商铺、古道等人文景观,布局古镇精品民宿,完善休闲功能;恢复渔亭古码头,对古码头沿河水埠进行景观整治优化,打造集文化展示、滨江观光、创意工坊等于一体的古码头文创园区和滨江旅游休闲区;着力提升渔亭桃花源片区,推动建设桃花源长廊,打造桃花源“黄金旅游峡谷”,突出景观亮点与文化内涵;精品打造骆驼峰景区,优化景区休闲拓展功能。推动形成黟县户外体验集聚区,积极树立黟县旅游“南大门”品牌,使其成为联动休西南、祁东片区开发的重要门户。

  五、重点领域

  (一)扎实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1、筑牢徽州文化底色

  加大保护力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为补充,持续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规范古建筑修缮行为,建立系统性、规范化的开发利用机制,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三维数字化保护电子档案,对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创新性开发保护。实施重点文化研究项目。全面开展文化研究工作,重点抓好黟县历史文化、黟县名人、黟县历史文献三大专题,突出对徽文化和民俗及徽州三雕的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物发掘、鉴定、修缮、保护、展示,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和发展。做大特色节庆活动。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重点抓好民宿大会、乡村摄影大展、写生季等特色活动,将黟县打造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专栏1 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工程

  加强古城有机保护与活化利用。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实施”的原则,将古城片区分为东街西街、杏墩里桂墩里、费家弄3个片区分期实施提升改造,对古城内的不协调建筑风貌改造、完善排水设施、可利用空间打造、空中线路下地改造或规整、节点打造及环境整治等,同时结合古黟漫居微型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打造独具黟县特色的“千年古县、漫居小城”。

  推动历史文化名村面貌提升。强化名村整体空间形态的保护,协调名村空间肌理与自然山水格局。结合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名村保护区外部交通组织;结合名村原有空间布局,整治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以优势资源、优良环境、特色产业和文化展现历史文化名村整体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重视古村落文化保护与资源开发。全面推进重点文物本体修缮,完成国保、省保、市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维修保护工程建设。依托数字技术,围绕古村落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开发数字化创意产品,整体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层次,进一步提高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在全县推广猪栏酒吧、先锋书店、碧山书局等的成功经验,在保护与传承古村落基础上,结合当地历史人文气息,改善古村落整体环境风貌,提高古村落整体知名度。

  2、构建文化产业新格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行动,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立足厚重的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一批文化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引进一批文化业态,建设一批高质量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秀里影视村数字电影产业园、守拙园桃花源文化展示区、西递百匠堂、奇墅湖《宏村阿菊》实景剧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多元化文化宣传活动。结合宏村艺术小镇、西递遗产小镇,增加景区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中文化、科技、创意元素,建设一批富含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构建独具黟县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擦亮黟县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3、推进非遗“活态“传承

  重点保护卢村木雕楼等徽派建筑的徽文化展示艺术,加大“建筑可阅读”的广度、深度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推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强化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加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举办“云游非遗·黟县馆”“云上非遗展”等活动,将非遗宣传与新传播手段相结合,拉近非遗与生活的距离。将非遗中的文化元素提炼转化,结合时尚元素和市场需求融入非遗产品创新中,让非遗与时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

  专栏2 文化遗产持续发展行动

  保护遗产“特色”。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引导全社会参与保护,冻结核心保护区建设行为,逐步将商业业态转移至缓冲区,全面保护遗产地原真性、整体性。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为核心,出台相关古民居利用工作意见和管理方法,明确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建设管控措施。

  传承文化“本色”。挖掘徽州彩绘壁画、余香石笛、徽州三雕及腊八豆腐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期举办“非遗进校园”特色活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创建徽文化研究中心,培养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建成“徽州三雕”展示馆、宏村民间工艺博物馆和徽州楹联博物馆等,真正做到非遗传承有载体、展示有平台。

  开发文创产品。利用西递儒商、宗族、孝道、诗书、楹联等人文资源,挖掘整理楹联文化、孝文化、宗族文化、祠堂文化、手工艺文化等,打造一系列以“徽文化”为主题的文创旅游产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普及,确保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用好柯村皖南苏维埃旧址、金家岭县委诞生地等红色资源,筹建方志敏干部学院,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诚信建设行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大力推崇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推进移风易俗,传唱家教家风,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体系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县城。深入挖掘徽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徽州文化的影响力。扎实推进镇志村志编纂工作。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

  (二)优化黟县文旅体产业结构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是在跳出传统景区概念的前提下,以完整的区域空间、产业体系为开发对象,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以区域空间全景区化为建设目标,实现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点从旅游产业内部间的重新组合融合,旅游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融合,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替代融合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渗透作用,与各个行业进行融合,组成新型的文旅体产业体系。

  1、传统旅游业提质增效

  旅游住宿。丰富住宿产品供给,提升供给水平,重点发展符合旅游从观光型过渡到观光、休闲、度假型三位一体复合发展的住宿产品。进一步规范民宿业发展,完善评级体系及定价机制,强化标准化建设,打响“黟县民宿”地域旅游品牌。鼓励发展房车露营、帐篷酒店等住宿新业态;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乡村、森林、古建筑、滨河等资源要素,吸引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有步骤、有规划地进入黟县旅游住宿业市场,不断完善旅游住宿业的品牌结构,满足游客对于住宿的多样化需求。

  旅游餐饮。弘扬徽州饮食文化,开发特色徽菜和传统食品,重塑徽菜品牌形象,提升“黟品百碗”“黟品五黑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老街古巷、特色小镇、田野乡村、河岸水滨等特色环境,打造具有本地特色、主题鲜明、人气兴旺的美食街(区),带动发展夜间经济;加强卫生、质量与价格监督,加强景区餐饮企业监管,健全旅游餐饮标准化管理制度,开展“放心消费在安徽、衣食无忧在黟县”行动,加快食品安全品牌建设。

  专栏3 徽菜品牌建设工程

  打造特有徽菜品牌,统一开展培训、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制作工艺、统一经营标准,鼓励徽菜经营者在全国各地布点经营,以徽菜打开市场知名度,打造美食旅游目的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