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1.实施农村污水差异化管控。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农村厕所改造衔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立村庄排水、污水处理系统,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收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
2.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设施管护机制。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与处理设施建设验收管理。探索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自筹、村民适当缴费等运维资金分担机制。将农村污水治理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探索建立以整村为单元的考核奖惩机制。
3.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根据黑臭成因和水体功能,科学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将新发现农村黑臭水体或返黑返臭水体,及时纳入监管清单并组织整治,充分发挥河湖长作用,实现水体有效治理和管护。
十、强化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
完善全过程、多层级、常态化环境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监测预警及应急物资保障,推进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一)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好与市级应急预案体系的衔接。加强涉危涉重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实施分类分级风险管控。到2023年,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加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常态化组织演练和培训。
2.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和应对。建立完善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基础信息库和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地区的环境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做好预案启动、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尾矿库、冶炼企业等为重点,健全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和应急准备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3.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水平。加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人员、车辆、仪器设备等资源调配和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基层环境应急人员轮训。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督促重点企业开展环境风险隐患自查。加强医疗机构、重点区域饮用水水源地、医疗机构废水汇入的污水处理厂的应急监测,提高余氯、生物毒性等特征指标的检测能力。
(二)加强尾矿污染防控
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项目环境准入。开展尾矿库和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评估,建立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制度。积极推广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尾矿库企业通过尾矿综合利用减少尾矿堆存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排放尾矿的行为。坚持“一库一策”,实施矿井涌水、废渣风险管控与治理工程。
(三)加强辐射安全监管
强化辐射安全管理,持续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加强对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和停产、半停产企业闲置放射源的安全检查,及时送贮废旧、闲置放射源,做好闲置放射源安全处置工作,规范放射性物品运输行为。加强辐射监测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辐射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监测体系,强化辐射事故应急备勤和响应,定期组织重点单位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
(四)防范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严格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监管。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排查,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强化源头准入,落实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禁止、限制、限排措施。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落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淘汰和限制措施,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强化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鼓励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调查评估。
十一、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优化生态格局,强化修复保育,着力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积极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落实邢台市“一环双区九走廊”的生态格局,强化主城区生态绿地和城市空间建设,打造山区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和滨河沿路生态带;加快太行山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与治理,加强山前丘陵区域生态建设与修复,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依托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等重要河流及其沿线生态用地,打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重塑清洁健康、自然稳定、安全开放的河流生态走廊。
2.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继续深入实施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坚持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科学恢复林草植被。采取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措施,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等可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山体实施复绿。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开展大型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提升物种多样性监测能力。加强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在朱庄水库等条件适宜的湖库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重点河湖土著鱼类种群培育。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连通重要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